当前位置:100EC>>【电商预警】二维码藏风险 技术监管有高招
【电商预警】二维码藏风险 技术监管有高招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4日 18:30:08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公众,借助二维码传播恶意网址、发布手机病毒等不法活动开始增多。不少消费者在通过扫描二维码参加团购时,由于二维码中含有手机病毒,导致手机中毒,话费被扣。

  奇虎360公司的统计显示,目前23%的手机木马及恶意广告插件,通过伪装成二维码的方式传播。

  疑问:作为物联网的一项重要技术,二维码是如何携带病毒的?是否应当由特定部门对二维码内容进行监管,又如何监管?二维码的安全风险是否会对物联网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解答:“黑客会将恶意网址或包含手机木马的下载链接直接生成二维码,放置在网页、印刷品中传播,扫描后可自动访问或开始下载,下载安装到用户手机后,联网接收黑客下发的控制指令,根据指令开始下载软件、上传用户隐私或直接外发短信进行恶意扣费。”奇虎360公司技术人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北京灵动快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鹏飞认为,面对二维码潜藏的风险,公众更应谨慎扫码。“首先,要看扫码软件是否具有安全检测功能。其次,要养成良好的二维码使用习惯,对来历不明的二维码,特别是路边广告、电梯内广告、广告宣传单、不明网站的二维码,不要盲目扫描。再者,用手机二维码在线购物、支付更要谨慎。”

  “从本质上看,二维码其实就是一个存储工具,和光盘、磁盘、U盘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存储方式有所不同。”中国电子商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二维码专项工作组主任张超表示,二维码具有“入口”、“身份证”、“票证”等功能,二维码可以作为上网的“入口”,扫码后就会连接到网络获取内容信息;作为“身份证”的二维码具有唯一性,多用于管理应用,如防伪、追溯等;作为“票证”的二维码则大多应用于线下电子商务之中,如消费购物凭证等。

  “存在安全风险不是因为二维码技术本身存在问题,而是因为"用不好"。”张超认为,规范化生成和扫描,是避免二维码安全风险的关键。

  目前,网络上有不少二维码生成软件,公众可以自行生成二维码,为二维码内容的监管和规范化带来了难度。对此,张超认为,监管个人的二维码生成行为存在难度,但对行业、企业等公共二维码内容的监管和规范实则不难。

  “从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实现。”张超说,二维码的内容监管就是要找到生成和发布二维码的源头,即找到生成二维码的“IP地址”。但由于二维码在国内刚刚兴起,问题也刚刚暴露,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也没有采取这样的监管手段。

  张超表示,二维码内容的安全风险和监管空白,将会对个人应用产生一定影响,如降低用户扫码率和参与度等,但并不会对注重行业应用的物联网发展造成影响。

  “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规范。二维码专项工作组正在进行二维码统一编码和解析标准的制定工作,成立了国家i-OID注册中心和国家二维码解析中心,以推动二维码行业规范化发展。”张超说。

  据张超介绍,今年4月,国家二维码注册平台、解析平台将对外开放,为二维码应用的提供者和使用者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对象标识体系(OID体系)建设全国统一的“二维码身份证”体系(简称i-OID),形成“统一编码体系、统一行业规范、统一应用标准、统一解析体系”,由注册平台统一生成二维码,解析平台进行基础解析,假如二维码链接到非法网站,解析平台会直接屏蔽网站,使二维码无法连接。

  《中国科学报》(2013-04-04第4版综合)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