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摘要:近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新金融观察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拼团模式既有很多拼团网站,也有一些大的平台在借鉴和采用这种方式,比如‘一元购’很多电商在做,以后会成为电商的一个标配功能”。
以下为该报道原文全文:《拼团凶猛品控盈利成难题》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购物和消费,一种更具有移动互联网基因的购物模式——拼团购物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在用户迅速增长的同时,各家拼团平台也需直面货物质量、盈利模式等问题。
野蛮增长
“我买了39元新鲜现摘樱桃烟台车厘子2斤”“我参加了海南新鲜木瓜2个9.9元”……这是新金融记者在一个专为在拼团电商购买商品而建的微信群里,每天被刷屏的信息。
“8斤芒果才19.8元,要不要拼一团?”类似的办公室、家庭拼团时不时地出现在朋友圈和亲朋好友的微信群,被不少人笑称为“水果社交”。
不知不觉,微信拼团这门生意已经发展了一年的时间。
用户通过分享链接到微信场景,规定时间内实现拼团,拼团成功后快递将会免费送到消费者手中。因为微信拼团需要用户自己去转发链接拉人入团,所以形成了病毒式传播,在极低的成本下不断带动新客。
这种移动社交拼团模式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7月20日,移动社交拼团“拼多多”宣布完成1.1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榕资本、新天域资本、腾讯等。
据拼多多方面表示,他们的单日成交额突破了1000万元,付费用户数突破2000万。除了水果生鲜之外,从海淘到服饰箱包,从数码电器到家居生活,从美妆护肤到母婴玩具,几乎覆盖全品类——截至2016年7月,拼多多的商品已经超过30万种。拼多多的活跃用户数和交易笔数已经接近唯品会。
在此之前,另一拼团电商“拼好货”在去年12月获得了高榕资本、IDG资本等机构的千万美元级别的B轮融资。
直面投诉
不过,在用户病毒式增长的同时,各家拼团平台也需直面各种问题。
杨小麦(化名)在某拼团电商上拼了5个木瓜,但质量让她很不满意。“拼来的水果质量太不稳定了,这次的木瓜特别难吃,最后全都扔了。”她对新金融记者表示。
类似的投诉并不少见。新金融记者在第三方电商维权平台“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上搜索“拼多多”,看到半年里和“拼多多”相关的投诉记录达42条。在微博上,也有不少用户对拼团水果问题的投诉。
拼多多市场总监贺苏君承认平台上收到不少消费者关于问题水果的投诉。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物流时间过长导致,“不少商家把价格压得比较低,只能选择比较便宜的物流配送,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
针对生鲜水果类的物流配送,拼多多称开始和生鲜仓配服务商途鲜物流探讨合作,减少生鲜品类在运输途中出现腐败等情况,然而是否强行让水果生鲜商家采用平台提供的冷链合作商,拼多多内部还在探讨中。“我们现阶段致力于系统层面的整合。先做信息流,再做好入驻审核和商家管理,暂不考虑自建物流。”贺苏君表示。
盈利成疑
“目前拼团这类商业模式多以水果、零食为主,都是消费者生活中重要的消费品,作为切入点很好。但由于客单价低复购率高,去掉物流成本后,单笔利润就更低了,这种商业模式难以做大。如果要做大,眼下最好的办法是将目前聚拢的用户拓展到其他高利润品类,诸如家具、电器等。但从目前尚未建构完全的信用体系背景下来看,消费者很难接受高单价的商品拼团。”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每次买都需要转发拉人,无形中反而增加了购买的门槛。”
“暂时未考虑盈利。”拼多多方面表示,“目前1.1亿美元的B轮融资金额我们还没有用,将作为战略储备随时准备打仗。”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该领域里的浓浓硝烟,当年团购大战用的是烧钱补贴战术,如今换到拼团模式,是不是不久的将来,我们又将迎来一场“百团大战”?
拼团的门槛很低,导致模仿者众多,素质参差不齐,市场有待规范。许多拼完后就没有了下文,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拼”的玩法导致用户冲动型消费为主,品牌意识较弱,对具体哪个平台发起的拼团并不关心,忠诚度低。
“拼团这种模式,一直都有电商在模仿在复制。但前端的拼团与后端供应链其实是一个有机体。不具备实现能力,于是很多平台死的死,沉寂的沉寂。由市场推动的整合一直在进行。”贺苏君表示。
在网经社主任曹磊看来,“拼团模式既有很多拼团网站,也有一些大的平台在借鉴和采用这种方式,比如‘一元购’很多电商在做,以后会成为电商的一个标配功能”。
同时,这种拼团模式重度依赖微信单一平台,今后可能会形成相关政策型风险。或许,这也是各家拼团平台致力于将微信公众号上的用户引流到自家APP的原因。不过,微信平台的订单量仍占主流。
“拼多多的拼团是基于微信的社交圈的,每天在微信上拼团成功的订单量确实很大,但是我们也在逐渐往APP上引流。”贺苏君对新金融记者表示,“我们会尊重用户的消费习惯。”(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文/王晓东 王雅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