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 摘要:近日,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11’骗局中,中奖诈骗也时常出现,主要形式是自称客服人员打来电话或者发短信,表示用户幸运中奖,引导打开网址链接办理中奖事宜。此外,还有要求用户提供个人账户以及提前支付奖金税款等手段。 以下为报道全文:《购物狂欢后,一些消费者感慨——“快递还没到,骗子先上门”》 “双11”购物狂欢落下帷幕,一些消费者发现,快递还没到,诈骗电话、诈骗短信先找上了门。根据近日多地警方发布的通报,“双11”当天及此后两周是电信诈骗高发期,消费者要提高警惕。 诈骗“搭便车” 福建厦门的消费者小王,在今年的“双11”后接到了诈骗电话。“双11”当天,小王下单买了一件衣服,当天中午她便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称她买的衣服没有交易成功,要退款给她,小王同意了。 之后,对方称小王的芝麻信用分不够,不能转款,他要先帮小王提升芝麻信用分,让小王把收到的手机验证码报给对方。小王报完后,便收到银行卡被扣款4999元的通知短信。 浙江省庆元县的消费者吴女士,也在今年“双11”购物后遭遇了电信诈骗。 11月12日,庆元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吴女士的报警,称其“双11”购物后,东西刚寄出,就接到一个自称为某快递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她的货物在刚出仓时损坏了,要给其理赔。 随后,吴女士加了对方的微信,对方发给她一张图片让其扫码。吴女士扫码后,按照提示输入支付宝账号和密码,银行卡上的500元被转走。 正当吴女士纳闷时,对方打来电话,称这笔钱是走账,要求她再转账,才能把刚才的钱拿回。吴女士称自己没钱,对方让她去支付宝和微信里贷款,并让吴女士将2万元转到指定账号。 识破对方是骗子后,吴女士试图要回转走的500元。因索要无果,吴女士选择了报警。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记者表示,一些不法分子搭着“双11”便车实施诈骗。而根据长沙、杭州等多地警方发布的通报,“双11”当天以及此后的两周是电信诈骗高发期。 4种常见骗术 那么,不法分子都是通过哪些手段实施诈骗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双11”后不法分子常用的诈骗套路主要有4种,包括退款类诈骗、快递类诈骗、二手交易类诈骗、中奖类诈骗。虽然这些骗局是屡见不鲜的“老花招”,但总有消费者上当。 “不法分子在窃取了消费者的网购信息后,以物品缺货、快递丢失为由给消费者‘退款’,往往发来钓鱼网站,让消费者输入账号、密码或者验证码等。还有的不法
分子会发来付款码,有些消费者没看清楚是收款码还是付款码就点了确认,以为是‘退款’,实则是‘付款’。”陈音江说。 据电子商务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统计,目前快递类诈骗主要形式为:“快递员”谎称包裹遗失,要求加消费者微信赔偿。在这种骗局中,不法分子能够准确说出消费者购物的信息,再以快递丢失、损坏等借口,谎称对消费者进行赔付,伺机骗取钱财。 陈音江对记者表示,在“双11”之后,二手交易诈骗会大幅增加。不法分子在各种同城网站或二手交易网站上发布消息,谎称“双11”抢购的便宜商品不想要了,要加价、同价、甚至低价转让手中的商品,然后引导消费者点击钓鱼网站,进而骗取消费者钱财。 “在‘双11’骗局中,中奖诈骗也时常出现,主要形式是自称客服人员打来电话或者发短信,表示用户幸运中奖,引导打开网址链接办理中奖事宜。此外,还有要求用户提供个人账户以及提前支付奖金税款等手段。”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介绍说。 电商平台要强化自身责任 在陈音江看来,“双11”后诈骗案件高发,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电商的健康发展。电商平台应在撮合交易的基础上,强化自身责任,在平台治理、信
息披露、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下功夫,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和电商平台要加强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 消费者又该如何预防呢?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负责人提醒,接到自称电商平台、店铺客服的电话时,一定要第一时间与原卖家、官方客服进行咨询核实,切不可向陌
生账号转账汇款,一定要妥善保管好自己手机收到的验证码。遇到对方发来网页链接或者二维码,尤其是涉及转账等信息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来源:工人日报 文/杨召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