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农产品电商平台“来三斤”已于近月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资方为蔡文胜旗下的隆领投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扩充团队、平台技术升级和市场推广等。
来三斤成立于 2016 年,定位于“农特产品社交新零售平台”,即专注于“农特产品”这一品类,搭建起社交电商、线下新零售门店、社区团购、企事业单位等销售渠道。截至目前,来三斤已经和全国百余个县市的 300 多个农业基地达成合作,平台 SKU 有 1756 款。
其董事长陈坤祥告诉36氪,2018 年,来三斤在全渠道的流水有近亿元,业务主要覆盖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2019 年计划将业务扩展至 20-30 个城市,营收翻 8-10 倍。这一切的基础,陈坤祥认为来源于来三斤成熟的供应链模式,希望借助社交及新零售达成快速裂变。
无论下游的渠道模式怎么翻新,供应链始终是农产品、生鲜领域的基础和核心。
陈坤祥将来三斤的供应链模式总结为,介于纯平台和纯自营之间,在作者看来,类似于“买手”模式。来三斤不设仓储及物流,也不做采买,但会派驻品控团队前往产地进行实际考察、检测、了解生产的全部环节,确定产品符合平台要求之后才会上架。
在达成合作之后,来三斤也会设定更加严格的品控标准。平台消费者会集中在社群之中,一旦对产品质量产生质疑,可以随时在社群中提交反馈;在平台确认发货与描述不符之后,便会直接退款,同时会对供应链启动处罚机制。
那么,为什么供应链愿意在严格的机制之下与来三斤达成合作呢?陈坤祥表示,除了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大品牌、大产地,国内还存在大量中小供应商,产品质量不错但寻找不到稳定销路。来三斤会选择这样中小规模的基地合作,这些基地也会伴随平台成长,在这过程中双方的合作也会不断加深,目前也已经与几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对方会为来三斤提供定制化的联合贴牌产品。
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买手”模式,陈坤祥告诉36氪,农特产品最大的特色便是非标准化,用纯粹的电商平台化思维很难撬动这一传统行业。做贴牌自营固然更容易得到消费者信任,但需要自建仓储、物流等,模式过重。因此,来三斤会组建供应链团队前往产地选货,保证源头精选、产地直发,同时搭建了一套 SKU 管理系统来确保供应链稳定,今年计划将 SKU 扩充到5倍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到 2020 年,中国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将由五年前的 1500 亿元增至 800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39.8%。这条赛道上,社区团购、新零售生鲜店、社交电商等也都在近几年得到了市场和资本的认可。
对于下游的销售渠道,来三斤的态度是看好 B 端的分销能力,这里的 B 端可以分为两类:
企事业单位等大B。来三斤目前已经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新业银行、海峡导报、中国石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在内的数十家大型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进行供应链输出、联合助农等。大B的采购除了员工内销,也会面向其用户进行 C 端的销售。
小B。与小B的合作就更加多样,除了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等,来三斤还计划今年以新零售生鲜店的形式进行大规模推广,模式是不收过多加盟费,而是以较低的“品牌授权费”加速门店启动,由来三斤输出商品、装修图纸、货架规划、管理系统等。
谈 及竞争,陈坤祥认为,农特产品的赛道足够宽,但一直存在上行难、非标准化等问题。目前已经跑出来了几家不错的企业,但整体来看,农产品电商应该是个慢活, 需要适时调整企业节奏并尊重自然规律;这方面来看,来三斤的优势在于对行业已经有了比较多认知,具备经验上的先发优势。(来源:36氪 文/詹妮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