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7日 08:40:2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10月31日在沪发布最新一期《2011年度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尽管通货膨胀率持续上升,中国消费者今年对其收入预期的信心仍然高于去年。

  报告显示,2010年底的消费价格指数(即CPI)为4.6%,2011年8月上升到了6.2%,接近3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无疑减缓了消费的实际增长:实际消费增长率从2009年的9.4%下降到2010年的8.5%。尽管如此,麦肯锡发现,中国消费者对未来收入预期比去年更乐观。这种信心支撑着他们的购买行为。58%的被访者预计他们的收入在下一年会有所增长。这个比例在2010年仅为39%。

  与这种信心相呼应的是:消费开支增加的消费者与去年持平。消费者或是购买了更多的商品,或是增加了购买频率,又或是购买了更贵的商品。去年的调研结果发现消费者在某些品类上减少支出,以平衡其他领域支出的增加。今年,这种消费取舍行为减少了许多。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如何解释他们开支增加。平均而言,约50%的被访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主因。35%的人坦言消费升级即购买了更贵的商品,这比去年的26%有所上升。相比去年的54%,今年有60%的被访者称,开支额外增加是由于商品的购买数量或次数的上升。今年只有5%的消费者增加开支因为初次购买某种产品,这比去年的20%大幅下降。这表明许多品类在中国市场日趋成熟。

  10年前,品类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因是吸引新消费者加入到购买的行列。如今,消费者可在市场上买到的产品种类大幅增加,这些产品的价格也是多数人能负担得起的。初次购买的重要性正在削弱,并因具体品类和地理区域而有较大的差异。以大家比较熟悉的个人护理产品为例,其中包括了护肤品、护发产品等。在过去的一年中,仅有3%的开支增加的被访者中是初次购买者。但是对于价格较贵的大宗产品或者是市场渗透率不高的小众商品(比如香体液),初次购买的重要性依然很高。过去一年内在个人数码产品的开支增加的消费者中23%是初次购买者。

  从地理区域层面上看,某些品类的渗透率在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已经很高,但在欠发达地区却有着十分广大的未来消费群体。再次以个人护理产品为例,麦肯锡的调研显示,15%的成都城市群的消费者(生活在包括成都以及绵阳和内江等欠发达城市)是从去年刚开始使用此品类的,而在杭州城市群——包括杭州、金华和临海,此类消费者的占比仅为1%。

  调查发现品牌对中国人购买决策的影响力从未减弱。但是,消费者对任何单一品牌的忠诚度并无明显上升的趋势。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价格或渠道。主要原因是消费者认为品牌产品比非品牌产品更安全、质量更高或更为可靠。

  但是中国人对品牌的热爱并未能转化为其对品牌的忠诚。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经常在多个品牌中进行选择,同时他们经常购买的品牌的数目也在增加。两年前中国消费者通常在2至3个品牌中选择,而现在备选品牌数已上升到3至5个。在服饰类中,由于奢侈品牌越来越受追捧,竞争尤其激烈。

  麦肯锡大中华区董事兼消费品咨询业务主管马思默(Max Magni)说:“要在这一市场环境下取胜,企业高管需要认识不同产品品类和地理区域的增长异同点。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权衡产品对大众消费者和特定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强调产品的高性价比而非仅仅提供绝对的低价;加强互联网营销媒介的应用;建立、强化在线销售渠道,适应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编选:网经社)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消费者网购电商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