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Kiva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在线小额贷款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它成立于2005年10月,总部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创始人马特·费兰纳里建立这个网络平台,把需要资金的人和有闲置资金的人联系在一起。放款人可以在网站上看到贷款申请者的信息,自主选择借贷金额,甚至可以少至25美元。之后,放贷人可以通过在线支付将款项转给借款人。事实表明,这种模式为贫困地区的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来源。
Kiva的P2P(个人对个人)跨境小额贷款,其实是通过与世界各地的微型金融组织(或称田间合作伙伴,Field Partners)合作来完成的。首先,各个田间合作伙伴通过走访等形式获得借款人的基本信息,然后由专门人员负责编辑和翻译借款人的信息并将其公布在Kiva网站上。这样,放款人可以了解贷款申请者的个人信息、生意类型、借款目的与金额等详细信息,从而自主选择借款人。这些申请者需要的金额从75美元至数千美元不等。当放款人选择好放贷对象,将资金转移给Kiva后,Kiva会把这笔钱以免息方式借给相应的合作伙伴,然后由合作伙伴将资金借给需要借贷的穷人,并赋予他们向借款人收取一定利息的权力。
从Kiva的成功运作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其一,做慈善并不意味着还款意愿弱、还款率低。Kiva依托网络平台和散布在全球的微金融组织,让个人借出很少的钱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Kiva将放款人提供的资金全部支付给借款人,不做任何扣留,而且Kiva也不向合作伙伴收取利息。因此,Kiva这种新型贷款方式更像是一种慈善事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Kiva发放的贷款还款率高达99%,这是因为合作伙伴以下次享有更低利率为手段,激励借款人还款。
其二,距离不再是小额信贷发展的障碍。过去通常认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相距太远,会强化双方信息不对称,增加经营成本。而Kiva将互联网与小额信贷技术结合,突破了空间限制。Kiva借助合作伙伴们对潜在借款人的了解,把资金让渡给合作伙伴,由后者全权负责资金的发放与收回等具体工作,有效地规避了Kiva组织离借款人遥远的弊端。网络的影响力与极高的点击率保证了借贷双方信息的真实与及时传送,也缓解了信息不对称。
其三,利率管制不是小额信贷的制约因素。过去众多专家学者认为利率管制会制约微型金融的发展,因为微型金融机构必须索要较高的利率才能覆盖其成本并获得持续发展。然而,Kiva在运行过程中,不向放贷者支付利息,也不向合作伙伴索要回报,其生存发展的资金来源于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基金会等,且员工大多为志愿者,工资成本很低。也就是说,利率对微金融组织并非至关重要。
其四,Kiva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可以筛选出有资质的合作伙伴。Kiva与世界各地的微金融组织、社会组织、学校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建立伙伴关系。一方面使所有的合作伙伴能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合作伙伴通过Kiva网站向公众展示其风采,扩大影响与知名度。通过这些合作伙伴发放贷款、监督贷款使用情况、回收贷款,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合作伙伴的声誉、贷款回收情况被披露在Kiva网站上,此种情况促使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去筛选诚信的客户。该模式提高了贷款透明度,利于接受公众的监督,在中国慈善机构频现信任危机的情况下,更应该学习借鉴这种模式。
中国目前许多P2P信贷组织因承诺给资金提供者回报而难脱非法集资之嫌。Kiva不给资金提供者任何回报,从而规避了法律风险。因此对于那些处在非法集资边缘的机构而言,可以参考Kiva的运营模式。
不过遗憾的是,当Kiva在世界其他地方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之仍感到陌生,其业务也未拓展到中国。但这种P2P的贷款模式在中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当然,若要将Kiva的经验成功移植到中国,必须考虑其在国内发展的可持续性。譬如需要慈善家愿意拿出一部分资金,免息借给某个肩负一定社会使命的组织去运作,在当下的中国,该组织要持续运作,就必须找到盈利途径,因此可考虑让其象征性地向下家收取一定利息以覆盖成本。这样不但能帮助弱势群体,而且符合政策导向,易被批准。(作者: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研究员 谈儒勇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