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摘要:近日,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表示,“生鲜电商市场目前已被阿里、腾讯两巨头队伍中商家和另外几家瓜分,而巨头派系拥有明显优势,未来不排除巨头会掀起价格战的可能。一旦价格战开打,对中小商家不利。”
曹磊认为,中粮我买网要把握好现有资源,必要时调整配送链条以及面向大客户销售,尤其是通过铺设点位或者与生鲜市场合作,建立分销模式以解决运输成本过高问题。
以下是报道原文全文:《中粮我买网活跃度排名落后 依赖自有品牌能否破局?》
在去年上市未果的中粮我买网,至今似乎仍处于调整期。
《中国经营报》记者留意到,第三方咨询机构易观发布的1月的生鲜电商APP TOP 榜单中,中粮我买网的表现并不理想,月活跃人数为50.4万,仅排在第八位,环比下降9.6%。
同时,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在2019年的开端未能迎来开门红,市场表现低迷。来自易观发布的数据,今年1月份生鲜电商月度活跃人数达到1890.3万的规模,环比下降12.5%。
业内人士分析,作为进入生鲜电商市场较早的中粮我买网,拥有国企背景和供应链是其最初优势,但在行业竞争激烈之时,中粮我买网正在不断落后于竞争对手,在品牌营销以及创新力度上也许还有待加强。
对此,中粮我买网副总经理尚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同意中粮我买网跌出生鲜第一梯队这个说法,“中粮我买网全球的供应链是独树一帜的,其次,从销售额上看,我买网保持每年3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活跃度排名落后
以第三方机构易观的数据,在1月的生鲜电商APP TOP榜单中,多点以826.6万活跃用户规模居于榜首,环比下降8.3%;京东到家以312.6万活跃用户,位居第二位;每日优鲜活跃用户规模265.1万,位居第三。相比之下,中粮我买网已有所落后———活跃人数仅为50.4万,仅排在第八位,环比下降9.6%。
欧睿咨询公司提供给《中国经营报》记者的数据显示,2018年内地电商购物平台市场份额中,中粮我买网排名第二十一位,市场份额仅为0.1%,榜单前列被阿里和京东等电商巨头所占据。
公开资料显示,中粮我买网由中粮集团于2009年投资创办,早期主要定位于食品电商,目前品类已拓展到美妆个护、厨具家电、家用清洁等。
“可以说,中粮我买网业务逐渐脱离生鲜电商‘第一梯队’。”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生鲜电商市场目前已被阿里、腾讯两巨头队伍中商家和另外几家瓜分,而巨头派系拥有明显优势,未来不排除巨头会掀起价格战的可能。一旦价格战开打,对中小商家不利。”另据来自网经社统计,2016~2017年共有14家生鲜电商死亡,大都仍在初创期。
尚炎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不同意中粮我买网跌出生鲜第一梯队这个说法,“2019年1月份中粮我买网月活跃数是300多万(包括APP、网站、微信端小程序等);从销售额上看,我买网保持每年30%左右的复合增长。中粮我买网并没有跟风补贴去做数据。”
中粮我买网公共关系相关负责人书面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时也提到,作为食品垂直领域的电商,中粮我买网与平台类电商企业做生鲜或近两年新出现的“网红类”生鲜店模式不同,我买网专注于供应链和商品品质。
低利润、高损耗是生鲜电商业内的共识。曾在多点工作过的刘明(化名)告诉记者,“这几年,不少生鲜电商都倒闭了,生鲜电商的亏损,主要来源于生鲜这个品类保质期短,储藏条件高,损耗高,所以周转要快。”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告诉记者,“传统生鲜电商是以‘中心仓’为主的,这对物流配送条件的要求高,仓储、配送等环节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高昂的物流成本意味着更高的客单价格来支撑,所以不少生鲜电商的订单起送价要达到68元~100元不等,顾客很难有很高的忠诚度。”李成东表示。
《中国经营报》记者留意到,中粮我买网的运费模式目前是按照下单的区域,有着相应的运费规则。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订单金额小于48元(重量小于等于5kg),运费为20元;如果满48元(重量小于等于10kg)的,则运费6元。
需要注意的是,生鲜电商在折腾了数年之后,线上获客的流量成本越来越高,这门生意的竞争似乎又走到了线下。在2018年下半年,不少电商巨头开始布局前置仓或者是开社区店,以此来缩短配送半径与时间。
截至去年12月底,阿里系的“盒马鲜生”开出超过120家门店;京东系联合沃尔玛、永辉一起接入“京东到家”;腾讯投资的“每日优鲜”也宣称拥有1000个前置仓。中粮我买网表示,公司的新零售线下布局是将我买全球直选店和我买智能云柜进行结合。
曹磊认为,中粮我买网要把握好现有资源,必要时调整配送链条以及面向大客户销售,尤其是通过铺设点位或者与生鲜市场合作,建立分销模式以解决运输成本过高问题。
易观的分析同样指出,面对众多厂商走向线下,布局前置仓或是社区门店缩短与用户间距离,中粮可以利用线下卖场渠道布局优势向线上引流,并利用社会化众包配送方式,以解决运输成本过高和配送时效性差的问题。
营销能力待提升
事实上,近年来中粮我买网并非没有加紧布局,并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有品牌。中粮我买网公共关系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自有品牌在中粮我买网的占比近40%,“产品上市自有品牌商品毛利贡献高”。
李成东认为,拥有国企背景,再加上自有品牌(溢价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盈利压力),是平台拓张市场的最初优势。他还提到,“中粮我买网可能没有好好把握机会,在经营团队、激励机制以及管理创新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另外更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缺乏资金。”
《中国经营报》记者留意到,2017年8月,中粮我买网开始准备赴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从2014年到2017年上半年,三年半时间内,中粮我买网累计亏损33.35亿元人民币。该上市的动作当时被业内认为是用来缓解资金压力。
不过随后上市未果。2018年5月,《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香港交易所网站“披露易”页面上留意到,中粮我买网招股书一栏旁标注了“失效”,招股书不能被查看,原因在于,申请上市却“没有进展”的公司此前所登载的文件内容不能被阅取。
对此,中粮我买网公共关系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解释称,“当时未选择上市,是判断上市时机不够好。根据2017年10、11月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特别是新上市的一些新经济类公司股价在市场表现不理想,所以选择暂停上市的进程。凡在香港递交招股书就会在港交所的网站公布,有效期是半年,半年后自动失效无法查看,这个是披露的规定。”
同时该负责人提到,目前公司正在提高精细化运营水平,为了“将来可能的美国、中国香港或者内地板块上市时,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事实上,在这个投入成本巨大的生鲜电商领域,中粮我买网此前已引入了不少投资者。2013年至2015年期间,该公司融资至C轮。2015年,中粮我买网还获得过以泰康人寿和百度为首的4家机构共计2.2亿美元的C轮融资。经计算,三轮融资下来,共计将超过20亿元。
即便融资金额不少,但是其所耗费的销售成本正在升高。从招股书可以发现,2017年上半年,我买网收入15.81亿元,而销售成本就达到了14.65亿元。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中粮我买网的销售成本也高达9.99亿元、13.71亿元、21.69亿元。
“目前,中粮我买网APP上的月活跃人数为50多万,意味着有稳定的消费群,但是这个数据没有上升得太多,说明在创新和营销能力上不够活跃,这也许和中粮的体制有关。”在谈及营销能力时,中粮我买网公关关系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在对外营销方面没有太多输出,风格偏低调,是因为团队更专注于产品。2019年是中粮我买网成立10周年,将有更多营销活动,包括‘517吃货节’和‘818店庆’等。”
尚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公司还将更多地借助微信的电商生态圈,“我买网在微信端上有小程序、社交电商等,中粮海优有好货是中粮我买网孵化的社交电商平台”。
“营销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的投入,还是需要资金的支持。”李成东指出。而针对资金以及创新能力等问题,中粮我买网此前也曾在招股书中做过这样的阐述,“此次所募集的资金将用于扩大海外直接采购能力、加强配送基础设施等方面。引进外部资本后,中粮我买网将有更大的动力改变思路,加上投资方给予的人力、财力资源,创新能力也有望提升。”(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