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9月初,一则关于个人账户收款监管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个人账户收款行为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审查。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强个人账户资金监管的新规定,明确要求自2025年9月起,个人账户单笔或累计收款超过5万元的,支付机构需要对资金来源及用途进行核实,确保资金流向合法合规。这一规定不仅适用于传统银行账户,也涵盖了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的个人账户交易总额达到3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其中,超过2000万个人账户存在频繁大额收款现象,这些账户平均每月收款金额超过10万元。这些数据背后,既有正常的商业活动,也隐藏着灰色交易、逃税漏税等风险。
金融监管部门此次出台新规,目的在于防范洗钱风险,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保障支付环境安全。根据新规,个人账户如有以下情况将被重点监控:单日收款超过5万元;月累计收款超过20万元;频繁收到来自多个不同账户的转账;短时间内收到大量小额转账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监管并非简单地限制个人收款,而是对资金流向进行合理性审查。金融监管部门表示,正常的消费、转账、投资等行为不会受到影响,但利用个人账户从事经营活动却不进行工商注册、不缴纳相关税款的行为将被严格规范。
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报告(2025)》数据,目前我国活跃的移动支付用户超过12亿,日均交易笔数达到87亿笔。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个体经营者选择通过个人账户收款,这种方式虽然便捷,但也带来了税收流失、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新规出台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已开始调整自身系统,加强对大额资金流动的监控。支付宝方面表示,将严格遵守监管要求,同时确保用户体验不受影响;微信支付则表示,已升级风控系统,对符合条件的个人账户收款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新规的落地将带来哪些变化?首先,日常的消费和转账基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其次,对于使用个人账户进行经营收款的个体经营者而言,则可能需要完成更严格的身份验证和资金来源说明。此外,长期通过个人账户接收经营性款项的用户,可能会收到平台将其账户升级为商业账户的建议。
据悉,新规正式施行后,各大支付平台将设立一段过渡期,方便用户逐步调整和适应。微信支付方面表示,将面向符合条件的个人用户开放商业账户升级通道,并优化流程以提升办理效率;支付宝也推出了“商家成长计划”,帮助个体经营者完成包括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到1.14亿户,吸纳了全国27.3%的就业人口。然而,其中使用商业账户收款的个体户尚不足六成,这也成为本轮监管重点关注的对象。
面对新规,不同群体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普通消费者只要不涉及非常规大额收款,基本不受影响;个体经营者建议尽早完成工商注册并转为商业账户收款;若存在大额资金流动需求,可提前向支付平台说明用途,以免被系统误判。
需要强调的是,新规并非“一刀切”限制所有大额转账。如家庭成员间的大额转账、房产交易等合法资金往来,只要能提供相应证明材料,仍可正常进行。监管的初衷在于防范和打击通过支付平台实施的非法经营、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
专家建议,在日益严格的支付监管环境下,个人用户也应增强合规意识。一方面应保持清晰、规范的资金流水,避免频繁发生来源不明的大额交易;另一方面,如确有经营行为,应主动办理相关证照,合规经营,从而更好地享受国家针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
2025年上半年,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借助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有力监管,已成功追缴税款及滞纳金超过273亿元,有效抑制了税收流失现象,也印证了加强支付监管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