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摘 要: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时期,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各个领域快速融合。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向乡村拓展以及各类智慧应用功能的乡村实践,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城乡数字鸿沟、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和资金等要素不足问题。未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坚持“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五大建设理念,构建“1+5 (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智慧化、乡村环保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乡村服务智慧化。
一、问题的提出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和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5月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由此,在经过二十多年农业农村信息化、近十年智慧城市建设并打下良好基础之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
关于数字乡村的内涵,以往分别有对数字乡村和智慧乡村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数字乡村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各领域各环节广泛而深度的应用。有学者认为,智慧乡村有着智慧城市共性的一面,是对农村基础情况进行数据化处理,“贯通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民生事业等方方面面,构建起具有农业农村特色的数据采集、运算、应用、服务体系”。有学者认为,智慧乡村就是将信息化渗透到乡村的方方面面,不能简单复制智慧城市,而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复制,包括基础建设层和智慧应用层。根据数字乡村建设溯源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界定,数字乡村建设既是新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推进目标。数字乡村建设是在“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深入系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向乡村创新拓展,是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深度融合。
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的研究和探索,始于1994年底“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金农工程”、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2000年前后相关研究开始增加,2006年之后,随着《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年~2015年)》的相继发布,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快速推进,相关研究不断增加,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在2008年11月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8月发布《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之后,“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研究和实践在全国各地全面推进。截至2017年4月,我国有超过500个城市在其政府工作报告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推进过程中,有学者开始探讨智慧乡村建设问题,各地也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同时自主探索推进智慧乡村建设,智慧城市(行政区划概念)向乡村的拓展以及智慧应用功能在乡村的创新性使用,特别是在智慧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以及智慧农业等领域应用较广。
由此可见,一方面,“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导向和形势,加强了数字乡村建设研究的现实意义,数字乡村建设研究恰逢其时;另一方面,现有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智慧应用等方面的实践和研究,需要向更加系统性化、更高维度推进,以实现与数字乡村建设的衔接。基于这一研究意义和研究基础,笔者从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智慧应用3个角度分析当前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及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了智慧乡村建设理念、“1+5(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
从现状来看,系统性的数字乡村建设还比较少,不过,各地数字乡村建设的前期探索、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以及各类智慧应用功能的乡村实践,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各地自主探索实践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
自2000年我国信息化快速推进以来,各地开始自主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为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总体来看,各地自主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数字乡村建设的萌芽阶段(2000年~2010年)、探索阶段(2010年~2017年)、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以来)。
数字乡村建设萌芽阶段(2000年~2010年)。这一阶段涉及的、参与的地方还比较少,以“数字福建”和云南“数字乡村”工程为代表。“数字福建”包含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云南印发《关于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意见》(云政办发[2007]134号),是可查到的最早正式提出“数字乡村”的省份,旨在建立“数字乡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数字乡村建设探索阶段(2010年~2017年)。“十二五”期间,各地开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地区在行政区划内“城市”概念,实施包含城乡区域范围的智慧城市建设。自2010年起,广州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提出了建设智慧乡村的要求,开发并不断完善广州智慧乡村综合信息平台。2014年底,上海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了“智慧村庄”试点工作,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还有一些探索性项目,如北京西柏店村“美丽智慧乡村”集成创新试点项目、山东移动“智慧乡村”项目等。
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以来)。2017年底,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也提出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数字乡村”正是这两大战略的契合点。2019年5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加大了投入强度和推广力度。可以预期,在前期数字乡村、智慧乡村建设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新时期数字乡村建设即将全面、系统、快速推进。
(二)农业农村信息化为数字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在《2006年~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及农业农村信息化“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全面推进,主要体现在生产信息化、经营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和基础支撑能力等方面。
生产信息化方面,智慧农业快速发展,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方面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经营信息化方面,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不断加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累计支持1016个示范县,建设县域公共服务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多个,村级电商站点7万多个。管理信息化方面,“金农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并通过验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农业农村部行政审批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办理,农业各行业管理、信息采集、分析、发布、服务制度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大数据发展应用开始起步。服务信息化方面,“三农”信息服务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网站及各级网站群、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及部省协同服务网络基本完善,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快速推进,建成运营22.4万个益农信息社。信息基础支撑方面,2018年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17亿户,农村网民规模达2.11亿人,占整体网民的26.3%,占农村常住人口的37.4%,比2008年(8640万人)增长了144%;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36.5%,比2008年(12.3%)提高了24.2个百分点,提高将近200%。
(三)各类智慧功能应用为数字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渗透融合过程中,各类智慧应用功能日益普遍,为数字乡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方面,在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的引导下,根据《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农市发[2013]1号),原农业部积极推进“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评估和认定工作,按照整体推进型、生产应用型、经营应用型、政务应用型、服务创新型、技术创新型等进行评价和认定,2013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认定了3批分别为40家、66家和104家示范基地,对各类智慧应用功能在农村的应用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服务信息化等智慧应用功能在乡村的发展,为数字乡村系统设计、整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融合过程中,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和智慧交通等也都在各地实践中不断向乡村拓展。智慧乡村旅游方面,随着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逐渐普及,智慧旅游向乡村拓展,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运营以及智慧体验等逐步融入乡村旅游全过程。例如,浙江各地已经建成运行了多个乡村智慧旅游基础服务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活动发布、旅游产品推荐和游客互动体验等,促进了乡村旅游和全域旅游大发展。乡村智慧教育方面,信息技术在乡村教育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信息化,之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经历了“校校通、农远工程、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薄改、改薄”等系列工程,为智慧乡村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互联网+教育”不断创新并在乡村应用,如中国平安通过“村教”扶贫线上智慧教学平台(“三村晖”APP)积极建设乡村支教资源库、湖南等省份积极实施“中小学网络联校建设工程”将发达地区优质学校与乡镇中心校等联网建设。智慧医疗方面,“互联网+医疗”有力促进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农村延伸。例如,抚州自2017年8月开始实施智慧百乡千村健康医养扶贫工程,积极建设村、乡、县、市四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三网合一、数据共享、远程就医和分级诊疗的智慧化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了健康档案、日常监测、健康关爱、专业体检、慢病筛查、评估干预和远程就医的全链条服务。智慧养老方面,近年来,一些地区积极探索推进信息技术融入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过程,智慧养老逐渐向农村拓展、实现全域覆盖。比如,截至2017年底,陕西已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8124个、覆盖陕西48.65%的行政村,在此过程中,积极推进与陕西移动公司合作,推动居家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采取互联网+智慧养老、智能化呼叫、应用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为独居、贫困、残疾等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除了这些智慧公共服务之外,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的渗透、与乡村发展的融合,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精准扶贫等也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二十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向乡村拓展,为系统性、整体性的数字乡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新时期、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主要还面临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数字乡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乡村振兴战略中已经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的要求。目前,虽然农业农村信息化有总体规划,但数字乡村建设还处于自下而上的各地自主探索阶段,如上面提及的各地数字乡村建设的探索、各地各类智慧功能在乡村的应用探索等。“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并不是以某地乡村为主体。同时,各类智慧应用功能还处于各自分别应用状态,还有待进行系统性统筹。可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亟待形成整体的、统一的、具有分类指导作用的数字乡村规划设计。新近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对数字乡村整体规划设计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二是智慧城乡建设差距较大。虽然农业农村信息化不断推进,但与城市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相比,差距还很大,城乡数字鸿沟长期存在。截至2018年12月,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74.6%,接近农村地区的2倍;在5.62亿非网民中,城镇非网民规模占36.8%,农村非网民占63.2%。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网民规模比重也表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同时,城乡差异导致城乡网络应用的差异,城镇网民对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网上支付及互联网理财等应用的使用率高于农村网民,对即时通信、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等应用的使用差异较小。
三是数字乡村建设存在地区不平衡。各地乡村信息化基础差异较大,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东部地区发展优势明显,2017年,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数字中国发展指数分别为74.2、70.7、68.6和69.8。具体应用来看,各地特色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础不同,不同类型的村庄数字乡村建设的需求不同、各类智慧应用现状也不同。而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年~2022年)》将乡村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不同类型的村庄数字乡村建设基础均不相同。
四是数字乡村建设的要素支撑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迁移,人才、资金等要素不足,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更加明显。一方面,数字乡村建设的人才不足。村镇领导对数字乡村的认识有待加强,专业技术人才不足,作为参与者和应用主体的村民的信息化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农村信息化资金需求较大。一些区县级的农村高清视频监控项目总投资动辄上千万元,如平顶山湛河区农村高清视频监控项目总投资共计1600余万元、北京马驹桥镇无线视频监控及指挥调度4G专网系统两期合计投资4000万元。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计划中,中央对每个县直接投入1850万~2000万不等的资金进行扶持,用于发展农村电商。
四、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思路
农业农村信息化、各地数字乡村建设以及智慧城市建设为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未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在前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上,针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积极构建“1+5(N)”的数字乡村建设体系,全面推进新时期数字乡村建设。
针对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坚持“共享、统筹、分类、融合、创新”的五大建设理念。一要坚持共享推进,提高农民获得感。农民是数字乡村的主要参与者和实践者。数字乡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需求,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才能切实实现其应用价值。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应着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二要坚持统筹推进,构建数字乡村体系。当前,数字乡村建设以各地自主探索为主,还缺乏整体规划。新时期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需要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加强整体规划设计,以设计试点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乡村、公众积极参与,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三要坚持分类推进,因地制宜建设数字乡村。各地差异化的条件决定了多样化的推进模式。各地数字乡村建设经验,正是各地根据发展基础和发展需求进行的建设和应用试验。新时期全面推进建设,需要在整体设计基础上,尊重各地差异、根据各地基础和需求对乡村进行分类,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乡村应用功能的设计和创新。四要坚持融合推进,促进智慧城乡建设。在数字乡村建设的数字基础设施和智慧应用方面,城乡融合发展既是手段也是目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就是城乡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的过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很多智慧应用功能都可以向乡村拓展和创新,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和智慧交通等。推进智慧城乡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五要坚持创新推进,促进制度创新和应用创新。要加强引导多方合作、参与,积极创新建立有利于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在智慧城市应用体系拓展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开发符合农民需求和乡村发展需求的智慧应用功能;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积极创新探索新技术在乡村的应用。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积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乡村产业、乡村环保、乡风建设、乡村治理和乡村服务五大领域的智慧化,因地制宜建立、拓展、创新“1+5(N)”的数字乡村建设体系(见图1)。
“1”即完善乡村数字基础支撑。按照农业农村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的要求,积极完善乡村数字基础支撑。一是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装备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农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和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宽带中国”战略在农村深入实施,落实光纤覆盖和光纤升级改造,实现信息网络泛在化。二是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继续推进益农信息社建设,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全国平台,统筹整合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培育提高农民智能终端应用水平。三是培育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引导大型传感器制造商、物联网服务运营商、信息服务商等进入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培育和壮大农业信息化产业;积极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
“5(N)”即从5个方面推进智慧应用,促进乡村产业智慧化、乡村环保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乡村服务智慧化。
乡村产业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智慧物流和智慧乡村旅游等。按照农业农村信息化和乡村振兴等规划文件的要求,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建立完善“市级+镇级+村级”的城乡电子商务体系和城乡物流网络,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农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具有较好基础或潜力的地区,将信息技术融入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宣传、营销和体验互动等各个环节,以智慧乡村旅游带动城乡旅游一体化,促进全域旅游。
乡村环保智慧化,主要是将智慧环保技术应用到乡村环保领域,建设美丽智慧乡村。目前,智慧环保主要应用于监测数据采集分析、环境治理与污染源监测、危险废弃物移动管理、环境应急管理、环境治理模拟与评估系统等领域。在向乡村拓展中,智慧环保技术重点在农村大气和水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村镇智慧环保公园等方面应用,各地根据环保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智慧环保应用。
乡风建设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文化建设、智慧文明传承和智慧村民培育等功能。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实施智慧文化工程,提高各级文化站、文化室、阅览室、农家书屋和农村文化大院等乡村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提高利用效率,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互联网技术在乡村传统文明保护中的作用,结合智慧乡村旅游将“互联网+”融入古镇、古村落和古民居等历史风貌保护和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传承中,如“互联网+古村落+旅游+创客”模式。结合乡村智慧教育,促进农民培训、百姓课堂的智慧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村规民约、职业技能等领域的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乡村治理智慧化,主要包括电子政务、智慧农村社区、村庄治理、智慧资源管理和智慧精准扶贫等。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农业政务信息化深化工程,促进政务信息化向智慧政务升级,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动形成互动参与的农村基层自治模式。推进智慧社区管理在农村社区、村庄的应用,以“雪亮工程”建设乡村智能防控体系,推进农村网格化管理,促进人口管理、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污染防控等基层服务和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智慧资源管理方面,采用卫星遥感、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实现农村地区各类资产资源和权属“一张图”管理,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网络管理平台和交易平台。构建统一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建立扶贫动态跟踪监测机制,推进扶贫相关数据资源共享,实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
乡村服务智慧化,主要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交通和智慧就业服务等智慧城市的民生领域的主要应用向乡村的延伸和覆盖。智慧教育具有较好的基础,未来需要积极改善乡村的智慧学习环境和新型教学模式,结合现代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推进乡村教育智慧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智慧医疗方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促进智慧医院、远程医疗深入发展,推进城乡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乡村患者与优质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间的互动,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用药监管等智慧医疗体系向农村延伸。针对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的农村养老难题,将城市智慧养老向乡村延伸,提高村镇养老服务中心的信息化水平,借助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的监测、预警和服务功能让农村老人能够居家享受家政服务、生活照料、餐饮服务、精神慰藉和康复护理等服务,构建城乡一体的养老体系。在各地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区—镇—村”公交网络建设的同时,一并推进城乡一体的智慧交通,实现全域交通引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慧化。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积极融入信息技术。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数字乡村建设是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各个领域的全面应用和深度融合。虽然数字乡村建设近两年才正式提出,但在农业农村信息化、智慧城市建设和乡村智慧功能应用等方面,为数字乡村建设实践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智慧乡村建设还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城乡数字鸿沟、地区不平衡、人才和资金等要素不足问题。未来重点在于实现乡村智慧应用的系统化,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构建“1+5(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促进乡村产业智慧化、乡村环保智慧化、乡风建设智慧化、乡村治理智慧化和乡村服务智慧化。
为支持数字乡村全面建设,从整体设计、申建试点、自主创新和要素支撑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一要加快推进整体设计。在现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上,尽快制定数字乡村(智慧乡村、智慧村庄)整体规划设计,以系统性思维实现各项智慧应用功能的整合,以“1+5(N)”数字乡村建设体系为基本框架,推进各省、市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的数字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二要积极推进试点申建。在前期农业农村信息化试点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农村电子商务试点等基础上,推进数字乡村(智慧乡村、智慧村庄)建设试点工程,按照数字乡村建设基础、乡村发展特征等进行分类,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形成、总结并向全国推广成功模式和经验,带动各地数字乡村建设。三要鼓励各类自主创新。数字乡村建设重点在于智慧应用功能向乡村的延伸、应用和创新,为此,在总体设计和试点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推广机制,鼓励各地政府、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等自主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发展各方面的融合,创新智慧应用功能,推动智慧城乡建设。四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村镇领导、部门工作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技术和信息素养;加强各类村民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包括手机、电脑等智慧终端设备的使用和应用软件的应用等;在具体乡村智慧应用推广过程中,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和各类公共服务等,对参与其中的农民进行专业培训。五要积极引导资本下乡。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以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吸引各类企业参与乡村发展、联合各类企业合作推进各类智慧应用等方式,积极引导各类互联网类、应用技术类、规划类企业为数字乡村建设出谋划策,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资金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