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部署,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契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牵引,统筹布局全市数字经济发展体系,大力培育数字化产业,着力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大同”建设,以数字化推动智能化,以智能化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促进新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基础进一步筑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领域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机制建立健全,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双十目标,集聚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00亿元。
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迈入快速扩展期。先进泛在的数字基础设施基本建成,数字经济与社会各行业领域深度融合,培育3—5个具备国内牵引性、若干区域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领域企业,打造2—3个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的数字产业基地,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网络设施能力
夯实基础网络服务能力。认真贯彻执行《山西省通信设施建设与保护条例》,切实抓好《山西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落地,支持基础电信企业持续加大投入,普遍提供固定百兆宽带接入能力,加快固定宽带千兆网络建设,努力实现家庭、企业、园区、写字楼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将通信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大力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大幅提升乡村4G网络覆盖广度和深度,开展网络扶贫。推进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全面开放共享,落实好IPv6改造升级计划。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面增强网间通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配套政策,降低电力引入和扩容成本,加快推动5G站址规划和基站建设,实现全市重点区域连续覆盖。加快推动5G创新应用,组建5G产业联盟,鼓励设立联合创新中心,协同开展5G技术研究与行业应用。积极推进物联网、车联网等设施部署,探索资源型中小城市智能化转型路径。(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国网大同电力公司,各县区人民政府)
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面向能源、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培育一批行业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和研究创新机构,建设一批行业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进同煤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运营,实现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的对接,融入全国工业互联网“一盘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同煤集团,各县区人民政府)
支持建设试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撑新型通信设备验证的区域性实验场地,开展规模化试验和集成化应用。支持智能网联重载公路示范基地项目,探索重载货运的智能网联转型路径。支持开展面向车联网、无人机、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等新技术新装备的专用试验场地建设,完善制度标准和体制机制,推动相关技术产品的试验验证和成果应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推进经济社会智能化转型
推动工业振兴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工业振兴服务平台,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做好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积极对接省工业云服务平台,对工业数据开发利用、分级分类等进行规范管理。研究建立数据管理推进机制,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在企业应用落地,提高企业数据管理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持续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围绕煤炭、煤化工、医药、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打造无人车间、智慧工厂、智慧矿井等“智能+”示范工程,培养一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进一步完善“企业上云”激励机制,推动工业企业将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业务应用等逐步上云,打造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推进工业技术软件化,支持面向重点行业研发工业软件、工业APP。鼓励我市软件服务企业联合国内知名云服务企业开展“企业上云”工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搭建个性化云平台,不断提升本土化云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能源局、市应急局)
全面推动智能制造。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实现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创建、智能制造专项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工程。强化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建设,推进新能源设备、煤机装备、汽车制造、化工医药等智能化产业集群,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建设“智造强市”奠定扎实基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能源局)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网络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化治理体系,强化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城市公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构建覆盖城乡的智能感知体系。(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城市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推行智慧政务。加强政务信息化顶层设计,建设市级政务云平台,推动部门数据资源向市级政务云平台集聚,全面建成大同市大数据中心。推进政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建立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机制,推动以数据为支撑的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围绕自然人、法人全生命周期,优化政务服务办理流程,大力推动信息惠民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数据利用效果,加快政府服务数字化转型。(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
发展数字商务。推进内贸流通数字化建设,实施供应链创新及应用试点,深入开展电商扶贫。促进对外贸易数字化发展,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数字商务新主体活力,培育线上线下、跨界融合新主体及商务代运营等数字服务新主体。(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大同海关)
建设数字乡村。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农机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农产品和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三农”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大数据应用,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单位: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扶贫办)
建立智能化市场监管体系。提升政府对数字经济的统计监测和决策分析水平,扩大数字经济数据监测和采集范围,提高数字经济态势感知、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提升数字经济市场监测水平。推动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监管机制,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体制。(责任单位:市统计局、市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
推进数据资源集聚开放。按照集约、绿色、开放、共享原则,统筹布局数据中心建设,避免无序、低水平建设。推动大同云中e谷大数据中心、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联通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激发应用需求,集聚数据资源,推动政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的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负面清单,鼓励和引导社会化开发利用。探索建立公共数据全流程管理标准和制度规范,探索建立数据服务市场,培育发展数据流通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审批服务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
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数据标注等产业为切入口,构建集数据采集、清洗、标注、交易、应用为一体的基础数据服务体系。面向行业应用需求,组织开展大数据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垂直领域大数据解决方案。以科创园、氢都产业城为依托,加快推进数字类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引入专业运营服务机构,推进构建智慧园区管理体系,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大力发展网络安全产业。支持安全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以大数据安全、工业信息安全、物联网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智慧城市安全等为重点构建数字安全产业链,培育安全服务新业态,建设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加快安全核心技术研发,积极布局新型安全技术攻关。推进工业信息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建设,培育建设一批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平台和实验室,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积极探索创新人工智能领域数据服务模式、资金支持方式,推动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依托华为“能源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项目”,在能源产业、交通物流、健康医疗、文化旅游、工业制造等领域建立专业数据集,形成基础数据能力。鼓励开展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应用、超算中心建设,提升算力支撑能力。培育建设人工智能基础数据、安全检测等创新平台。鼓励在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物流、智慧医疗、智能文旅、智能制造等领域开展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加快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四)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能力
推动传感器和智能硬件产业规模化发展。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关键发展机遇,加强军民融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整机带动,加强工业机器人、家用清洁机器人、高精度传感器、多模态生物识别、专用无人机等产品研发升级,重点打造敏感元器件、传感器、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推进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以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光伏组件等为重点,加大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打造高端关键材料、智能工具、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各级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建立健全工作协调、监督考核等工作机制,明确部门分工,细化推进措施,制定年度行动计划,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借助外力外脑,成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搞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研究,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支持。(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优化市场环境。加快数字经济领域法制建设,鼓励支持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健全数据资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数字经济扶持政策,建立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数字技术研发、数字产业培育、数字化融合应用、数字类人才培养等的扶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打造创新平台。发挥政产学研合力,加快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市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多层次、多领域联合,围绕数字经济发展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协同共享的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构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领域科技研发专项,形成支撑数字化转型的学科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人才支撑。依托市内高校、培训机构等培育一批数字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鼓励支持企业引进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紧缺创新人才。积极开展各级、各领域数字经济相关业务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校企合作、入企实训、定向培养、工学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全民数字化素养和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建立统计评价体系。构建全面系统反映本地数字经济运行和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和变化态势运行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加强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科学指导。(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