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金融>浅析:互联网金融的软肋在哪里?
浅析:互联网金融的软肋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6日 09:06:4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软肋,是再绝世的高手也可能有的。比如,萧峰很厉害,内力就被认为是他的软肋。所不同的是,有的软肋大有的软肋小,有的平常有的致命。

  互联网金融也有软肋,而且在我看来还不小。

  这个软肋,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下的乱象丛生,也决定了寄放在它身上的99%的美好期望都是“皇帝新衣”。

  互联网金融的软肋,来自互联网的特性和金融的特性之间的冲突。

  一、互联网和金融各自的特性

  1、互联网经济是“长尾经济”

  互联网为什么能够席卷各行各业,并引发了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互联网具备突破时空、降低成本的能力,能够以史无前例的效果创造和实践了“长尾理论”。

  就是说,互联网能够开发处于“尾部”的那些微不足道却又数量众多的需求,并获得应有的收益。

  所以,互联网经济就是长尾经济,更传神更接地气地说就是“屌丝经济”。

  金融是高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管理、高监管要求的行业

  2、金融又有什么特性?

  金融首先是门围着货币转的生意,称得上是资金最为密集的行业;其次,金融交易是跨期交易,存在着时滞。因为这两个特点,它的风险是最高且最易传播的,需要进行高级别的风险管理和高级别的外部监管。

  高资金密集和高风险管理、高监管要求,就是金融的特性。

  这个特性,和网络购物的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实时性和单向性相比,完全不同。

  二、互联网特性和金融特性的冲突

  互联网是长尾经济的这个特性,和金融的特性是有冲突的。

  先来看资产端,也即资金运用上的冲突。

  互联网金融不是一定得把资金投向广大处于尾部的小客户的。不过一旦它想这样做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与筹资不同,由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再小的投资也必须建立在资信评估的基础上。对海量的小客户逐个认定资信,即使在社会记录已十分发达的国家,也不是件易事。

  假如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而要求客户增加风险缓释措施,比如抵押、质押、保证担保,可能又不得不进行线下操作。由于客户数量庞大,单笔金额细小,将导致在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上体现不出互联网的优势,除非能发掘出大量符合信用方式授信条件的客户。

  资信评估和手续办理,是互联网金融在把投资面向小客户时要解决的难题。

  再来看资金端,也即资金筹集上的冲突。

  金融既然是高资金密集行业,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来源,除了小部分是由资本金解决外,剩下的绝大部分要靠对外筹集,或债或股。筹集的对象,可以笼统地分成二大类:大客户和小客户。

  这两大类客户,都有一些问题要面对。

  大客户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客户

  大客户资金量大,但他们选择多,大腿又被传统金融机构紧紧抱住;他们决策又谨慎,需要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大客户很难成为互联网金融的客户。

  这不是说大客户就不能成为它的客户。现实里,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乏一些大单。不过这些大单,除去那些为数不少的平台“自编自导式”交易外,剩下的,大体上都是线下营销成功后才转为线上交易的。这应该不难理解,我们连买个大家电都会先到商场看看型号款式再回来敲下键盘,何况几百万几千万的投资。

  如有大单当然也算平台的业绩,但它靠的是线下功夫,和传统金融无异,和互联网特性无关。

  互联网交易小额化是座大山

  那些被互联网的低成本开发“长尾需求”的特性吸附而来的数量庞大的小客户,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客户。

  但开发小客户,互联网金融面临两座要翻越的大山:互联网交易的小额化和金融业的监管要求。

  中国网络零售额的年增长率惊人,总量更是天文数字级别。根据商务部数据,2015年全国的网络零售额高达4万亿。其中,2015年的天猫双十一购物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达912亿。

  但是,和总额的天量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单笔交易的小额化。有人测算,2015年天猫双十一的单笔交易额就仅为197元。这个数字,大致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网购经验。

  互联网交易的小额化,一方面是因互联网交易随时随地都可进行,交易频次的增加降低了单笔的金额。一方面,也有消费者出于对商品质量及交易安全考虑的因素。

  互联网金融的单笔成交额,照样脱离不了小额化的特点。纵使基于金融投资的特点,单笔成交额会适当提高,也大不了哪去。名头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就顺应了这个特点,把它的起投点,设为区区的50元。

  实际上,由于地雷频爆,不少互联网金融的投资者早已摸索出一些“投资守则”,除了“投新平台”、“赚一把走人”之外,平台分散、项目分散的“分散投资”也是重要一条。分散之下,单笔金额自然就大不起来了。

  单笔金额既然不大,又要达到筹集大额资金的目的,就只能扩大客户的数量了。

  但是,如果没有金融牌照,这个数量是有限制的。根据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30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50户以上,即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这个人数限制,加上网络交易的小额化,犹如一把重重的枷锁,套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脖子上,也让那些牌照缺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失去了利用互联网的长尾经济特性合法筹集大额资金的能力,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在资金端上的软肋。

  三、P2P平台是绕开软肋的失败尝试

  如何绕开或解决互联网金融的软肋,是很多人在思考、实践的问题,P2P平台就是一个已经被广泛付诸实践的尝试。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大体上是个失败的尝试。

  要挣脱筹资上的枷锁,就要申请金融牌照。OK,一提牌照,99%以上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就只能“呵呵”。

  没牌照又要突破人数和金额的限制,大量标榜只是提供融资中介服务的P2P平台就应运而生了。

  这些平台,无一例外都声称其吸收的资金只是点对点流动,不搞资金池,不碰高压线,故而都大张旗鼓宣传堂而皇之经营。但事实又如何呢?

  P2P平台的巨量资金无法真正投向小额资金需求

  根据毕马威的一份报告,2015年中国消费者单笔奢侈品交易的平均金额是2300元。我们参照这个标准,又假定互联网金融比奢侈品业更“高大上”,把它的单笔交易金额再上浮30%至3000元。

  按这个计算,单个合法投资标的平均金额,个人的话就是万元,单位的话就是万元。

  如果这些P2P平台真的是合规经营,单个投资标的平均金额在前述测算金额附近,那么动辄交易量达到几十亿、上百亿甚至像e租宝那样达到惊人的500亿的资金,要投向多少个标的才能消化得了?

  姑且假定真消化得了,那P2P平台又要雇佣多少人手才能完成所有标的的资信调查职责?就算不调查只收集资料办理手续,也得要多少人?

  最经不起推敲的是,又假定真的有充足的人员来完成这些工作,其成本又能不能被平台收取的那一点点中介费覆盖?如果覆盖不了,他们又为谁辛苦为谁忙?

  现实中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适格的小额资金需求

  而最根本的问题是,当前的中国,是否有这么多适格的小额贷款客户以满足金额庞大的P2P资金?

  何谓适格的小额贷款客户?

  当然首先是这个客户有小额的资金需求,但最关键的还是他要提供得了符合要求的风险缓释措施——要么抵押质押,要么大公司大老板保证。而这一点,恰恰是绝大部分有小额资金需求的客户无法提供的。即使能提供,他们也早已从价格更低的银行体系获得满足。

  又假定真能提供抵押质押保证等措施,那就得逐笔逐笔办理抵质押、保证手续,这些按目前的技术是无法在互联网上解决的,办理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与线下业务无异,哪谈得上什么互联网优势。

  除非,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授信,就如微粒贷或平安普惠一样。但信用方式一般来说风险又是最高的,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有本事、有胆量学习的。

  显然,一认真,底裤就不见了。

  P2P平台大部分都踩在地雷上

  事实上,在资金端的监管限制和资产端的适格标的稀缺两头挤压下,“名为中介实为吸存”已是P2P业界的公开秘密。至于什么分拆标的、分拆期限、债权转让等技术处理,在“穿透原则”的照妖镜前,一样原形毕露。

  只是,一方面有“不搞资金池、资金点对点流动”的幌子遮掩,另一方面投资者又都在控制金额前提下抱着“玩飞镖”的心态投资,再加上当前的执法尺度是按照“不出事不处理”的原则掌握,故而P2P们大都还活得挺滋润。

  但实际上,根据中国法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刑事立案,并不需要以“出事”为标准。所以,从法律的角度看,绝大部分闷声发大财的P2P平台,都已踩在地雷上,只是不知何时引爆而已。

  基于这个事实,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这个创新那个创新,不过都是如马明哲说的,是自欺欺人的“皇帝新衣”。

  四、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软肋

  P2P平台虽然数量众多,却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全部。但它一地鸡毛的境况,警醒着我们,回归常识,直面现实,刻不容缓。

  1、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软肋?

  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修改法律,放松管制——包括降低牌照的条件,提高无牌照下的吸存人数限制,等等。

  在当前全社会债务危机重重、行业内部又乱象丛生的背景下,寄望这一点显然是不现实的。

  况且,放松管制,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要符合监管的要求,无论是资金端还是资产端上的限制,该有的一样得有。

  2、游戏规则不变下的三个玩法

  在游戏规则一时半会还改变不了的情况下,要玩得转,有三个玩法。

  第一个,就是没牌照的平台,放弃掉搞资金池的妄想,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按照监管的要求,只做信息中介,能做多大算多大,能做多久算多久,尽可能多地赚点辛苦费。

  第二个,就是只使用自有资金,彻底和资金端的雷区隔绝,利用互联网的长尾经济特性进行投资,在市场竞争上避开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短兵相接,赚取细分市场的利润。

  第三个,就是持牌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延伸。这些大鳄一旦认真起来,是很有机会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里的主角的。

  这三种,无论哪一种,要把虚幻的皇帝新衣变成实在的锦罗玉衣,就必须应用到模式创新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

  这说起来有点空洞,那不妨来看看现有的例子。

  余额宝在资金端上的样本意义

  先来看资金端的样本。

  如果用法律的眼光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中最负盛名的余额宝,会发现,它其实是在基本不改变现有监管框架内的模式创新。

  对投资者来说,余额宝是个神秘且厉害的东东,能随投随支,又有比活期存款高得多的收益率。

  但事实上,它就是一个基金直销产品,持有金融牌照的天弘基金通过与支付宝结盟,把基金卖给了处于“尾部”的数量庞大的投资者,并利用庞大的客户基数下同时赎回可能性较小的特点,以可覆盖的成本确保了T+0赎回,实现了对传统基金T+n赎回的超越。

  余额宝也有一些擦边球行为,比如风险提示不足和包装宣传过度的问题。但它的资金吸收方是持有牌照的天弘基金,符合监管要求;同时它借助互联网工具,通过模式创新,降低了基金投资门槛和交易成本,开发了处于尾部的庞大需求,增进了投资者福利,是具备真正互联网金融基因的产品。

  【结语】互联网易而金融难

  从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改变,以及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成功案例看,互联网金融不但发展空间广阔,而且也有切实可行的路径。

  要看是不是“切实可行”,主要看两条:

  第一,看它能不能有效开发长尾需求。不管是融资还是投资,如果无法降低门槛、无法降低交易成本、无法实现在线上标准化处理从而满足数量庞大的小客户的小额需求,就不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

  第二,看它能不能符合金融监管要求。这是核心,也是目前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所缺失的。如果可以不要这个约束,那就是随时准备跑路,其他要搞得多漂亮都行。

  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基础已十分雄厚。但互联网易而金融难。互联网和金融要很好地融合,需要更多的像余额宝、微粒贷这样的产品来作出真正有益尝试。

  如果一个平台,能够符合监管要求地有效开发长尾需求,它就契合了金融的本质,契合了互联网的精神,解决了互联网金融的软肋,就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来源:未央网;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监管P2P小额交易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