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拼多多的创始人和CEO黄峥的妈妈,突然打电话问他最近好不好,发生了什么。这是黄峥工作十几年的第一次——母亲因为工作问题,担忧他的状况。
事情的起因是最近的“维权”事件。一些被商家来到拼多多上海总部维权,要求黄峥退换其“血汗钱”——这些商家均因在拼多多售假、销售劣质商品被处以罚款。
6月18日中午,PingWest品玩在拼多多总部见到了这些维权者:不到20个人,他们都穿着贴有“拼多多,还我血汗钱”的T恤衫,静静地站在办公大厦的楼下,没有激烈的口号和呼喊。据说他们已经在这里好几天了。到了傍晚,当我们从这座大厦里走出来的时候,商家们已经散了。
新的数据显示:拼多多有100万活跃卖家。10多个“维权”的商户,让亲眼目睹过当年淘宝卖家造反“十月围城”事件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觉得,这其实不是一件大事。他开玩笑说:这跟几年前拼多多卖家的维权比,算是温和多了。但妈妈看到新闻却以为拼多多出了天大的事,那是因为拼多多本身变大了。
但这件事让黄峥感到不舒服。他说:“有时候我看大家的报道,心里很难受,有很多委屈,不知怎么讲。”
过去几年,黄峥和他的拼多多一直保持低调和神秘,但这拦不住拼多多已经成为一家用户超过3亿、日订单量超过京东的公司。拼多多的迅速成长一方面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用户向三四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的下沉,一方面得益于微信渠道传播的低门槛,用低价和微信分享吸引了大量低线城市的消费者。
但它同时引来争论的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便宜到底有没有好货?
大量消费者都通过社交媒体“吐槽”在拼多多买到低劣假冒商品的经历,以至拼多多一度被授予“消费降级巨头”的桂冠。面对这种情况,拼多多一直在通过“假一赔十”、“劣一赔三”等方式处罚出售低劣产品商家。2018年,拼多多的一句口号是“便宜有好货”。
但便宜和好货之间的矛盾还是爆发了。
“激进打假”
电子商务在中国十几年的发展,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屡禁不绝,很大的原因是制假售假的成本太低,连淘宝这样的大平台都苦不堪言。
假货制造商先天青睐的拼多多,其实采取了相当激进的打假措施。
在入驻商家的规则体系中,拼多多明确写明:经过假货确认流程被判定为假货的,平台会让该商品永久下架,限制商家店铺资金提现,扣除商家保证金及/或商家账户货款余额作为消费者赔付金,用于对假货订单消费者进行赔付。
2017年,拼多多店铺“壹顺数码”销售的手机货不对版,销售信息为64G实际发货为32G,遭到拼多多冻结16.6万元资金,扣除2000元保证金以及罚款112.9万元的处罚。
在钛媒体《拼多多商家维权记》一文中报道,商家“小张”因为销售的咸鸭蛋让消费者吃坏肚子,被冻结40多万资金,罚款9万元。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
让卖家不满的是,拼多多的处罚不是以单品的价格作为基数,而是以一个批次的商品计算——在手机货不对版的案例中,商家涉案商品的销售金额为376266元,但拼多多做出了涉案金额3倍的罚款;在咸鸭蛋的案例中,商家的总销售额为9000多元,拼多多做出了销售总额10倍的罚款。
在这样的处罚规则下,售假商家轻则资金链断裂,重则倾家荡产,而且一个店铺被处罚,名下所有店铺全被屏蔽——被处罚一次,就很难在拼多多继续经营。
于是很多商家“不干了”——在此次维权事件中,商家的诉求就是要求拼多多返还冻结的资金。一些商家还对外散布拼多多靠处罚商家赚钱的言论。
黄峥在媒体沟通会上强调:拼多多的所有罚款全部以“无门槛现金券”的形式发放给受害的消费者,并在现场展示了返还的证据。
PingWest品玩也了解到:尽管商家“维权”行动持续数日,但拼多多方面并没有派人和商家谈判。
拼多多的“底气”来自于法院的判决——此前,已经有多个被处罚商家起诉拼多多返还被冻结资金,但均以败诉告终。
拼多多的“激进打假”,有着一套自己的流程:一旦后台数据发现某一个商品被大量用户投诉,拼多多的“神秘买家”就会下单购买该商品,收货后录制拆包视频并交给相关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拼多多建立专门的维权团队,解决了普通消费者买到假货维权成本高的问题。从上述卖家起诉拼多多败诉的案例上看,这个过程被法院认为是合法有效的。而且,拼多多在《平台合作协议》中写明了处罚的措施,也被法院认为有效。
2018年4月,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曾表示:10年前,电商平台的治理逻辑是好的往上升,差的慢慢淘汰。但拼多多没有时间窗口去做这样的平台治理:“我们只能用一个相对激烈的方式让好的更快上去,让差的更快淘汰”。
这也是“矛盾”的根源。在公众舆论面前,代表“弱者”一方卖家们总是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同情。
拼多多也在向实力卖家倾斜
其实这些抗议的卖家愤怒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觉得自己在拼多多成立之初,为这个平台的崛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没有他们在拼多多上出售的廉价商品,就没有今天的拼多多。
它基本上符合事实,但当拼多多进入成熟期,他们的问题暴露得就更明显:对货源的控制能力不强,极容易出现低劣假冒商品,而且发货能力也不够强。
但是拼多多没有“念旧”。
用户3亿、活跃商家100万的拼多多正在通过打假、处罚虚假和延迟发货卖家得方式,“摆脱”这些中小卖家,把资源向服务能力更强的卖家倾斜。
拼多多今年所做的一个重要事情是制定新的流量分配制度。
“好的流量”,将分配给那些服务能力强、能够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商家。经过3年的积累,拼多多后台产生的数据已经足够建立起商家的“信用值”。而拼多多的方法是:新进来的商家先给5000个流量,看消费者的反馈如何,如果不错就给5万,还不错的话就再增加——当这套流量分配制度完善之后,消费者反馈不好或者服务能力差的商家根本不会获得大流量,爆款将全部诞生在实力卖家上。
这套流量分配制度和今日头条很类似,这也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把拼多多定位于“第二代电商”的原因。
黄峥认为:淘宝的产品逻辑和搜索引擎是一致的,商业模式也是一致的。但拼多多要做的是信息流,对商家不收进场费,但将以信息流广告的形式进行商业化。
另一件事是直接对接工厂,这是“便宜有好货”的保证。
拼多多看到的机会是:近几年外贸订单大减,产业带上很多依靠外贸订单生存的工厂必须转型内销,工厂需要找到可靠的销售渠道,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拼多多的定制工厂。
在“能用”且合格的基础上,拼多多要求工厂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降低利润。
工厂之所以能够接受拼多多的要求,是因为拼多多带来的销量能够让其产线满负荷运转——如果和其他无法保证销量的渠道合作,他们的遭遇到的会是开三天工停四天,还不如接受拼多多的要求划算。
比如,拼多多合作的商家可心柔,之前是一家贴牌的纸巾工厂,依靠拼多多转型。他们接受了拼多多的建议,把纸巾规格做小,但不影响使用,28包可心柔抽纸才卖29.9元,平均每包售价仅为1.067元,相当于一张纸巾只有1分钱。28包可心柔抽纸的利润只有不到9毛钱的利润,但是在拼多多上,可心柔一年能卖出上百万单。
让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委屈的是:拼多多的模式并未被理解,它与淘宝和京东这种“第一代电商”不是同一物种,但“以搜索为核心”的古典电商却因为拼多多的快速成长而感到不适。他甚至在媒体沟通会断言:维权的事闹这么大,是背后是有人推动。
无论有没有人推动,大家都是会用脚投票的。用户如此,工厂如此,商家亦如此。(来源:百家号;文/PingWest品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