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五一小长假未至,国内游火热趋势已经渐露端倪。相关数据显示,截至4月中旬,新疆、贵州等旅游大省“五一”假期文旅预订增速均超50%。
据网经社移动出行台(DCX.100EC.CN)获悉,特别是贵州,已经有“旅游大军”提前抵达,集聚多家酒店的贵阳市花果园延安南路都开始出现旅游大巴车排队的景象,高峰期能有40-50辆,颇为壮观。
而对于迎接猛增的游客,贵州从官方到地方都已经驾轻就熟,自举办“村晚”、“村超”、“村BA”、“村T”频频出圈开始,贵州就越来越懂得该如何做好一个网红旅游目的地,能引得来流量,也留得住客人,更能从产品体验到服务都尽量让游客满意。
看一场热血沸腾的村超—榕江足协名誉副主席、贵州村超技术总负责人彭西西供图
当旅游进入深度体验时代,拥有好山好水好风景,文化美食好项目已经不能算是旅游目的地的优势,能给游客一个奔赴理由,拥有让游客吃好、玩好的服务力,才是真正展现优势竞争力的关键。
而贵州无疑是旅游产业转型思路想的最通透,服务升级跑的最稳最快的省份之一。
01
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先盘盘今年最出圈的几个城市。
美国网红“甲亢哥”的一次中国行让郑州、成都、重庆等城市“复火”了一把,因为临近五一,这一波流量也成了几大城市引流的抓手。
但要说最突然和最“无厘头”的应该是贵阳。因为这座城市是被一部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带火的,并且一火火仨月。
清明节期间,越界影城这块亚洲最宽IMAX屏幕影厅的上座率仍能达到100%。
根据院方统计,这些观影客人中有50%—60%是来自贵阳以外,其中还有不少国际友人。在观影结束后,这些观众就是深度游贵州最精准的潜在客群。
当然,“为一块屏,赴一座城”的引流方式,绝不在官方一开始的预料之中。但也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的“出圈”经验确实够丰富,这些年也一直在致力于打造全域服务型旅游城市,不论哪里流量苗头起来了,后续产品体系和服务也能把客人给留住。
从最基本的安排接驳车、志愿者把服务体验拉满,到陆续把贵州美食、多元民族文化表演“搬”到影城门口现场表演,捆绑景区景点、餐饮酒店等商家优惠到票根,外地客人们想不被“种草”都难。
五一这波奔赴贵州的游客中,就有不少是奔着再度深度游贵州而来。
小欣就是其中一位,在准备出游攻略的时候,她才发现如今的贵州早不是她此前印象中的那样,之前只觉得那里崇山峻岭、交通不便,风景没话说但很怕吃不好、住不好,眼睛看的多了缺少些年轻人喜欢的体验方式和玩法项目。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现在的贵州各类户外项目已经发展得那么成熟,攀岩、桨板、探洞、滑翔伞等从“小白”培训到高阶玩法,乃至各类主题线路产品兴趣圈层统统都能找得到。还有各种年轻人喜欢的文艺范儿小清新、网红咖啡奶茶店,跟“传统”根本不沾边。
悬崖咖啡—山海计划朱晓倩供图
虽然第一次去看完电影只在贵阳浅浅逛了下就匆忙回程上班,但这个五一,她已经计划好要把这些户外项目精挑细选的好好去体验下。这比去国外“找刺激”性价比高多了。
事实上,贵州在旅游产业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做法经验值得好好去研究。
不仅仅因为其实现了从2022至2024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连续三年大幅增长,更因为贵州2024年游客接待人次成功突破14亿,超越云南、四川成为了全国旅游人气榜首。
这离不开贵州全省自上而下的IP意识觉醒,产品年轻化思路转变,以及用技术升级体验的创新尝试,才让贵州旅游“标签”真正的焕然一新。
特别是年轻客群,对一个目的地印象的改观是很难通过宣传来有效触达并见效的,贵州在这背后所作的努力,也应该被多关注、总结和借鉴。
02
在分析贵州为什么能做到之前,还是先来看看贵州为什么要这么做。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把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又抬高了一级。
先是1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后有吉林、内蒙古、安徽、福建、甘肃等多地明确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写到了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为什么没提贵州?那是因为在贵州早就是了。2014年就已经定调。
从数据看,2024年贵州全省GDP达22667.1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超五成,旅游市场的全面复苏就是关键驱动力之一。
来源周末请上车
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是贵州原本就坐拥丰富旅游资源,在传统旅游思维模式下,云贵川原本就是跟团旅行的热门目的地。贵州自然也是享受到过旅游红利的。
但随着游客旅行经验的提升,对旅游体验感和产品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传统旅行社业务萎缩,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从原有“跟团游”模式下破局成为摆在贵州以及其他旅游大省面前的问题。
贵州省的做法是,从资源端、产业链结构层面彻底打碎重构。引入了许多专业旅游公司以及新的玩法模式来更新在地旅游体验。
代表案例之一就是跟马蜂窝合作的主理人模式。马蜂窝自2022年起就同“主理人”这一新一代市场服务主体一起,针对贵州地域特色打造了一系列更具年轻态的特色产品和服务,并形成了规模化。
此前小欣提到的户外项目,就是主理人模式下的一大品类。
在此基础上,马蜂窝还给省会贵阳提炼了很多年轻化的新体验和新口号,比如“年轻人喜爱的山地秘境”、“贵阳旅行必做的100件事”、“贵阳七大主题玩法”等等,对于贵州旅游品牌年轻化和刷新印象标签都起到了很显著的效果。
而在服务体验端,马蜂窝则是给贵州输入了很接近定制游模式的“小车小团”项目,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内容积累,为车队、旅行社和“司导”提供全方位培训赋能,对于不想跟团的年轻人和家庭客群来说,可以享受到更舒适、更深度的旅行体验。
据了解,目前“小车小团”项目已经覆盖了经典景区巡游、秘境探索、村寨文化、非遗传承、桥梁文化、山野度假、自然疗愈、户外运动等多个角度的主题线路产品。且贵阳已经有首批80余名通过“司导一体化”专项培训的驾驶员获得“司导人员合格证”。
这意味着,除服务模式升级之外,服务人员专业性也得到同步提升,未来贵州“小车小团”旅游服务也将迈入“司机+向导”专业化服务新阶段。
这些新玩法、新模式都是贵州转变思维勇于创新的具象表现,单拎出某一项可能看不出太显著的变化,但种种细节叠加在一起,就促成了贵州旅游品牌与体验的质变。
03
而贵州敢于创新,做全国标杆的还不仅仅于服务业,抛开文旅经济不谈,贵州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省的鲜明标签就是“大数据”。
这个优势在提升游客服务与体验层面发挥的作用是更直接和深入的,可以深入影响到游客消费行为和决策。
就比如今年初与马蜂窝合作发布的全国首个省、市、景区三级AI应用生态“AI游贵州”、“AI游黔西南”、“AI游西江”,不仅能够让用户“解放双手”,无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旅行规划,也能够把景点、酒店、交通方式等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让游客的选择更加便捷,结果一目了然。
与通用型AI旅行助手不同,作为专为目的地打造的智能体终端,对于产业数据分析以及对目的地旅游发展的助力效果会更明显。
特别是在正式接入DeepSeek大模型之后,DeepSeek模型与 “AI游贵州”的思维链推理思路高度契合。
作为旅游行业第一个采用思维链(Chain-of-Thought, CoT)推理技术的应用,“AI游贵州”通过模拟人类规划行程时的逻辑链条——从“用户需求分析”到“景点关联性判断”,再到“时间、交通、体力消耗的动态平衡”。
这种类人化的逻辑推演能力,使行程合理性和用户满意度大幅提升。而DeepSeek可以让这样的逻辑推演更加成熟,相关小程序的访问量也增长超三倍。
特别是五一假期临近,越来越多游客通过“AI游贵州”来规划行程。更为重要的,这个AI智能体应用能够有效补充在服务入境游客时语言障碍的问题,对于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贵州来说也是如虎添翼。
可以看到的趋势是,深挖旅游资源,焕新玩法体验和升级服务已经成为未来目的地文旅经济发展比拼的关键。从过去为“流量”狂欢到如今看“留量”成效,地方文旅发展正向着更加理性、务实和长期可持续方向迈进。
就拿主理人模式来说,除了贵州,辽宁、湖南、内蒙古、安徽、吉林等省也都在落地布局新玩法,辽宁大连也是从政府角度出台了《大连市鼓励3C主理人发展生态培育十条举措》,从政策、资金、资源、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文体旅主理人全方位的支持。
这是目的地改变传统产品模式和思维的信号和决心。而马蜂窝这样的企业,在带来新模式和新思路的同时,也是敢于和目的地政府深入捆绑合作,拿出真金白银来一起开发具备潜力的优秀项目的。
比如去年马蜂窝就跟贵州当地户外旅行服务商“万万青年”、清镇市麦格乡观游村三方联合投资开发了“石龙洞超级玩法”项目。进入运营阶段后,客单价平均超过1200元每人,带动村民培训成专业的教练40余人,旺季每个月的带团收入超过1万元。
当改变发生时,趋势就注定不可逆。之于旅游目的地而言,早变晚变,最终还是得变,越晚行动留给目的地可创新的空间就会越受限。新一轮进化“变革”之下,谁能抢到先机冲到头部阵营,下一轮的旅游消费红利自然也就会流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