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在All-In 2025峰会的访谈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从职业体育管理切入,逐步深入到阿里巴巴的战略重心、人工智能的竞争本质以及中美科技发展的差异。据网经社产业电商台(B2B.100EC.CN)获悉,他提出,AI竞争并非“赢家通吃”,而是一场注重实际应用与普及速度的“漫长马拉松”。同时,他分享了阿里巴巴如何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和拥抱AI技术来应对当前挑战。
AI竞赛:重应用而非模型参数
蔡崇信强调,AI领域的胜负不取决于单一模型的技术优势,而在于哪个国家或企业能更快地将AI融入实际场景。他透露,阿里巴巴已有约30%的代码由AI生成,AI技术已被用于提升电商、地图、客服等业务的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对于中美AI发展路径的差异,他指出中国更倾向于通过开源和小参数模型推动技术普及,例如阿里巴巴已推出17亿参数和80亿参数的“轻量化”模型,以降低使用门槛。他认为,中国政府对AI的积极支持(如目标2030年渗透率达90%)正加速技术落地。
企业战略:聚焦核心业务与效率提升
面对竞争,阿里巴巴明确收缩战线,将资源集中于电商与“云+AI”两大核心业务。蔡崇信表示,公司已退出高鑫零售等非核心资产,并将业务从“1+6+N”结构调整为四大板块,以确保对主航道的投入。在内部管理上,他提到AI不仅用于优化产品(如自动生成财报),还显著提升了人力效率——工程团队中近三分之一代码已由AI完成,但这并未导致大规模裁员,而是通过自然减员控制规模。他强调,这种“为明天而投资”的长期主义是阿里巴巴应对行业变局的关键。
中美关系:非零和竞争下的合作空间
针对地缘政治紧张,蔡崇信呼吁超越“你死我活”的零和叙事。他以教育为例,指出中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可供美国借鉴,而AI在医疗、气候等全球性议题上更需跨国协作。对于监管环境,他承认中国经历从自由生长到强化规范的过程,但当前“新常态”下的规则已更清晰,反而有利于企业规划长远。此外,他提到阿里巴巴与蚂蚁集团共同投资香港总部,体现出对全球化连接的持续重视。
启示:技术普及比技术领先更重要
蔡崇信的观点始终围绕一个核心:技术的价值在于普惠性与适用性。他引用数据称,中国企业对AI的采用率从一年前的8%升至近50%,侧面印证了通过开源和低成本方案降低使用门槛的意义。对阿里巴巴而言,这场“马拉松”的终点并非打造最强大模型,而是让AI像水电一样成为社会基础资源,进而推动整体效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