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融资事件】法律O2O平台赢了网获数千万元融资
【融资事件】法律O2O平台赢了网获数千万元融资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3日 09:07:48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7月22日,法律服务O2O平台“赢了网”向36氪透露已在6月底完成了新一轮数千万人民币的融资,由腾讯领投、德同资本和复励投资跟投。

  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正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2014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1565.1万件,结案金额2.6亿元。每年全国诉讼案件中约1/4由律师代理,代理费用约800亿,加上各类仲裁,共计超过1000亿的诉讼律师费市场。在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下,全国性的知名法律品牌实则屈指可数,各地律所分布更是小而散乱,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上,法律服务因为其行业独特性和专业性,一直被排除在互联网化的边缘。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始涌向法律领域,意图改造这个存在不少痛点和盲点的传统行业。

  国内现有的法律电商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非诉产品标准化B2C垂直电商,代表公司有知果果、绿狗网、快法务和律云,他们的效仿对象是美国的LegalZoom和Rocketlawyer。第二类是法律类的门户网站,主要以中顾网、找法网为代表,更偏媒体性质。第三类是法律垂直搜索,主要代表有法斗士。具备法律服务比价功能,希望做成律师行业的“去哪儿”。第一类的弱点在于:以非诉作为切入点的各家同质化严重、律师对网站的粘性偏低;第二类、第三类则只解决了找律师的问题,同时缺乏知名的领军律师及法学教授入驻。

  在创始人李磊看来:法律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仅仅解决‘能找到一个律师’的问题的价值是很有限的,用户需要的是:其实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律师。“赢了网”的解决方案是尝试打造一个基于律师竞标模式的法律服务平台,通过激发律师之间的竞争意识,来确保用户的权益最大化,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律师。简而言之,平台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免费咨询。李磊介绍说,“赢了网”自有的客管团队由多名拥有法律背景的专业人员组成,在当事人提交案情后接受免费咨询,并分析判断案件是否需要进入诉讼程序。一旦被判断为需进入诉讼程序,则由客管人员操作进行大数据匹配(结合律师擅长领域、以往的办案胜率等),将案件分配给适合案件的律师。保护当事人利益同时也帮助律师过滤纯咨询类信息。

  二、律师竞标模式。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在线免费咨询多名律师,律师则可以针对同一案件提交不同的法律意见并进行报价。用户通过对比多个方案,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律师。

  三、第三方托管机制。赢了网将暂管当事人的委托费,一旦发现律师有虚假夸大、代理不尽职等情况,用户可以向平台申请退费,平台则将第一时间进行先行赔付,确保用户的利益得到保障。

  不过,法律服务具有复杂性与个性化的特点:作为一个低频的消费服务,不论是在线找律师、交易撮合、标准法律文书提供等,要在线上平台满足个性化的法律服务需求,仍是包括“赢了网”在内的各家公司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

  赢了网于2014年10月正式上线,目前有6000多名实名注册的律师,服务了数千名用户。团队位于上海,业务涵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济南等数十个全国一、二线城市。(来源:36氪 文/人人酱)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人人酱赢了网法律O2O
【相关阅读】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