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云龙示范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办、各直属事业单位:
现将《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株洲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5日
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
(2016-2020)
在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是稳增长、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转动力的必由之路。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实施“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精神,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立足市情、突出特色、统筹规划、分类施策、分步实施的方针,按照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市场换产业的要求,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实现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有效带动株洲市“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顶层规划、协同创新
跟踪“互联网+”技术发展前沿,发挥株洲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配合,构筑孵化机制,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积极培养引进一批“互联网+”企业和项目,深化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传统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转型提升和结构调整,实行市区(县)两级联动,调动园区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协同优势,培育“互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生态体系。
2.企业主导、政府引领
通过市场化方式充分激发产学研资用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互联网+”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充分做好对接、协调和服务工作。
3.政策集成、机制再造
以国家和湖南省政策为指引,整合株洲市现有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等方面的应用和产业政策,形成株洲市实施“互联网+”行动的专项政策,并通过成立株洲市“互联网+”研究院和株洲市“互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牵引,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推进“互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通过构筑“互联网+”公共平台,实现为“互联网+”的应用和产业发展解决共性问题的机制创新,实现基础设施不重复投资,产业环节不重复建设。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新模式创新,推进“互联网+”的深化应用,带动“互联网+”的产业化推进。
4.应用示范、分类推广
在株洲市“五城四基地”等支柱产业、政务、民生等领域积极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推进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发展,促进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应用。积极培育发展一批“互联网+”示范园区、示范平台、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和创业创新模式,带动“互联网+”深入实施,通过对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试点示范,打造各行业的“互联网+”应用标杆,以此形成各行业“互联网+”的产品、装备和服务,并通过政府和企业用户的购买、租赁和政府引导等方式,在各行各业推广“互联网+”的产品、集成方案和服务。
5.财政引导、资本运作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种资本形式共同参与的“互联网+”金融保障新体系,包括设立株洲市“互联网+”发展基金、设立株洲市“互联网+”孵化资金、建立株洲市“互联网+”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株洲市“互联网+”首台(套)产品认定及补贴、株洲市“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本地采购补贴、株洲市“互联网+”设备租赁公司等,为株洲市“互联网+”的深化应用和“互联网+”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发展目标
从2016年到2020年,株洲市将推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带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打造株洲“11267”的“互联网+”行动体系。即:
——创建一个示范区:将株洲创建成为全国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
——培育一个千亿级产业:培育软件、硬件、信息服务、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互联网+”产业。
——打造二个平台:打造“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和“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
——实施六项重点工程:“株洲市网络提速工程”、“株洲工业互联网工程”、“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工程”、“株洲‘互联网+’深化应用工程”、“株洲‘互联网+’产业固本工程”、“株洲‘互联网+’产业振兴工程”。
——开展七个领域应用:“互联网+”工业制造应用、“互联网+”特色产业应用、“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互联网+”商贸流通应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互联网+”政务应用、“互联网+”惠民服务应用。
株洲市“互联网+”行动体系
1
一个示范区
将株洲创建成为全国性“互联网+”创新示范区
1
一个千亿级产业
培育软件、硬件、信息服务、智能硬件、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互联网+”产业
2
二个平台
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
6
六项重点工程
株洲市网络提速工程
株洲工业互联网工程
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工程
株洲“互联网+”深化应用工程
株洲“互联网+”产业固本工程
株洲“互联网+”产业振兴工程
7
七个领域应用
“互联网+”工业制造应用
“互联网+”特色产业应用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
“互联网+”商贸流通应用
“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
“互联网+”政务应用
“互联网+”惠民服务应用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一)主要任务
株洲市实施“互联网+”的主要任务包括三方面:一是基础工作,积极强化株洲市“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二是推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全面深入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培育和带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打造一个千亿级的“互联网+”产业。
强化基础工作。积极强化株洲市“互联网+”的网络基础设施,一方面要积极落实“宽带中国”国家战略,使株洲市进入全国网络速度最快的城市行列;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全城WIFI工程,使WIFI无处不在,以此推广和深化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应用。
专栏1.网络提速工程积极落实“宽带中国”国家战略,城区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bps和20Mbps;争取使株洲市成为全国首批5G网络试点城市,使株洲市网络传输速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全面实施“全城WIFI”工程,使WIFI无处不在,以此推广和深化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应用。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和大数据应用市场交换为手段,积极引进技术领先、资金雄厚的基础网络运营企业,开展株洲市全城WIFI工程。先期在天元区、芦淞区开展全区WIFI试点,到2020年底,实现全城WIFI基本覆盖。
推动“互联网+”应用。在社会经济各领域全面深入推动“互联网+”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主要通过开展“互联网+”工业制造应用示范、“互联网+”特色产业应用示范、“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示范、“互联网+”商贸流通应用示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应用示范、“互联网+”政务应用示范、“互联网+”惠民服务示范等七个方面的试点示范,全面深化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范围,全面推进一批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培育“互联网+”产业。通过推动“互联网+”的全面深入应用,带动一批“互联网+”产品、装备、服务发展,在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以市场换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软硬件设计生产企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企业,逐步形成“互联网+”产业集群,打造“互联网+”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互联网+”应用工作
1.“互联网+工业制造”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100家以上企业连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成4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到2020年底前,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500家以上企业连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成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工作内容: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建设,按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安全化、协同化”的原则,建设全市统一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专栏2.工业互联网工程
集成应用工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软件、工业互联网联网、工业互联网IPv6等技术,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远程操控、状态监测、虚拟设备维护、方案推送、创新应用开放等试点,建设株洲市统一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建设,按照“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安全化、协同化”的原则,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工业平台,提供移动互联APP服务;进行数据的智能挖掘和智能应用,为株洲市中小微企业在线提供有针对性的工业设计创意方案、信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解决方案、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解决方案;对全市工业企业实行远程能耗监测监控,并能为企业提供成熟的能耗解决方案;对全市工业控制系统进行安全分析、设计、验证和模拟仿真等,构建全市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开放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众多厂商集聚起来,形成网络众包、协同分工的新型生产方式。
——互联网+工业设计。支持企业设立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发展工业设计资源网上共享、网络协同设计、众包设计、虚拟仿真、三维(3D)在线打印等互联网工业设计新技术、新模式。开展互联网工业设计创新示范试点。推动制造企业与电商企业开展新产品预售体验、消费行为分析,引导企业优化工业设计。支持建设基于互联网的3D打印创意社区,发展开源共享设计方案,探索个人工厂、社区工厂的商业化运作。举办工业互联网设计大赛和设计周活动,加强互联网工业设计与产业对接。
——互联网+技术研发。打造网络化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加快研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及相关传感、通信协议,突破新型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发展智能机床、工业机器人、伺服机器人、智能工程机械、无人飞行器、无人汽车、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和机器人。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汽车、航空工业、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产品智能化改造,发展具有智能感知、远程诊断、实时监控、在线处置等功能的网络化产品。引导电子信息、医疗设备等企业研发制造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腕带式心脏监测器等智慧型穿戴式产品。
——互联网+生产制造。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重点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工业、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行业开展机器人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推动基于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培育发展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线上线下(O2O)、柔性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工艺提升、能耗优化、过程控制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推动形成基于用户消费需求的研发制造模式。优先在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上建设民用爆炸物品、危险化学品、食品、农药等行业智能检测监测体系,发展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
——互联网+管理服务。支持企业运用互联网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和业务流程再造,建设学习型、敏捷型、服务型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工业、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企业运用互联网平台建立O2O客户服务模式,开展网上功能体验、产品导购、维修保养、操作培训、意见反馈等售前售后服务。支持企业建立客户大数据库,开展用户消费行为分析,提升精准营销、精细服务水平。重点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工业、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等行业,开展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一代商业智能应用试点,挖掘利用产品、运营和价值链等大数据,实现精准决策、管理与服务。
——互联网+质量监督。推动企业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上质量溯源体系,逐步实现产品来源网上查证与去向追溯。加快智能传感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产品质量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发展在线检测、在线诊断、在线控制和产品质量认证,提升质量精确管控水平。运用互联网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开展质量信用信息在线发布、质量黑名单网上曝光、区域和行业质量安全网络预警,逐步建立电子商务产品标准网上明示、鉴证制度。加强互联网装备计量检测、智能制造产业计量和技术研究等实验室建设。运用微博、微信、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创新品牌建设理念,发展商标网络注册、品牌个性化设计、互联网口碑管理、品牌互动式宣传推广等新模式,提高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
2.“互联网+特色产业”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轨道交通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轨道交通模块,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工业设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利服务平台,建成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航空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航空工业协同模块,包括航空发动机及其配套零部件设计运维网络众包平台,建成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汽车工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模块,搭建自主研发及创新体系,开展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成1000个充电桩,初步形成覆盖城区主要大型商业设施和人口密集居住区的规模化充电桩分布体系。服饰产业:实现电子商务全产业覆盖率超过8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创建国际化电子商务运营机构3家以上,全国性电子商务营销推广机构5家以上。陶瓷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陶瓷协同设计模块,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新材料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包括智能化、综合性的新材料综合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并实现材料高通量计算模拟、材料高通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突破。新能源产业:形成一批重点技术产业应用技术、初步建成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初步建立行业发展监测管理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开展重点企业协同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试点示范,提升互联网营销平台用户规模,初步打造产业上下游配套协同能力。
到2020年底,轨道交通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轨道交通模块,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与检测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新建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航空工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航空工业协同模块,包括航空发动机及其配套零部件制造的网络众包平台,新建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汽车工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汽车工业协同模块,形成研发专属的新能源汽车配套系统等。建成充电桩3500个,形成覆盖全市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的充电桩分布体系。服饰产业:实现电子商务全产业覆盖率超过85%,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创建国际化电子商务运营机构5家以上,全国性电子商务营销推广机构10家以上。陶瓷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陶瓷工业协同模块,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30%。新材料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包括智能化、综合性的新材料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建成较为完善的材料模拟、数据处理等技术体系。新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应用技术体系、建成产业发展协同机制、行业发展监测管理平台发展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成熟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营销平台的用户规模、消费体验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形成并进一步完善发展。
工作内容:
——互联网+轨道交通产业: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轨道交通模块,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工业设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利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与检测平台、技术交易平台;建设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加强智能制造技术平台建设,开展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程,形成基于物联网的轨道交通装备全寿命服务体系;
——互联网+航空工业: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航空工业协同模块,包括航空发动机及其配套零部件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集聚全社会资源,着力攻克飞发一体化设计与验证、高负荷、高效率、长寿命涡轮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中小型航空发动机、飞机着陆系统、航空传动系统等零部件,构建中小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建设航空工业行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集成航空工业企业间研发系统、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系统,推动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跨企业集聚对接,实现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并行组织和协同规划。
——互联网+汽车工业: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模块,建设用户个性化需求信息平台和个性化服务定制平台,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提高企业快速、低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搭建自主研发及创新体系,形成研发专属的新能源汽车配套系统等;完善充电设施布局,形成数量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的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充电桩使用管理智能化系统,实现对全市充电桩规划建设、运营情况的实时监控,覆盖办公类建筑配建停车位、商业类建筑及社会停车场库(含P+R停车场)配建停车位、居住类建筑配建停车位、以及其他类公共建筑(如医院、学校、文体设施等)配建停车位等。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及城市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鼓励整车和零部件骨干企业加强新能源汽车创新能力建设。
——互联网+服饰产业:支持企业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引入可标准化复制的个性化服装柔性生产系统,推动制造链条的分工和重组,从成本和设计方面降低滞销和库存风险概率;以白关服饰产业园作为聚集平台,打造适宜产业发展的环境,形成全产业链的整合;引导、支持服饰企业采用众筹众包等创新投资模式,以灵活方式应对资金流问题,促进服装行业的产品创新;鼓励服饰企业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同时与社交平台等进行市场策略合作,预测消费者规模与需求;着力搭建服饰电商发展平台,加快电商创业园区建设,高标准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引进与电商相关的质检机构、物流仓储、设计研发、线上运营视觉服务、大数据管理等配套服务,为服饰电商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扶持;鼓励服饰企业转型电商,并支持本地运营服务商对接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或自建网上商城;引导、鼓励发展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如本地微商、O2O企业、在线平台、地方特色平台等;发展电商服务业、提升传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建设以电商服务为主的公共服务平台。
——互联网+陶瓷产业: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陶瓷协同设计模块;应用智能装备和数控技术,加强对陶瓷行业传统制造设施的改造,推动企业制造流程智能化升级转型;推进数字化设计、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追溯、智能营销、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打造陶瓷行业全业务流程典型示范;鼓励优势企业建设开放的网络创新平台,开展集中式、大规模的个性化日用瓷、工业瓷产品定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
——互联网+新材料产业: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包括智能化、综合性的新材料综合网络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开展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提升企业在资源配置、工艺优化、过程控制、产业链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减排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材料高通量计算模拟、材料高通量数据处理、以及材料高通量实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突破,集成通用和专用材料数据库,推动新材料研发模式、新材料生产方式、新材料创新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新能源产业:重点在智能配网建设、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互动交易平台、能源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及应用等方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引导新能源企业实现生产全流程的互联网转型,推动企业实现生产方式、经济模式、产业结构的改造升级,推动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变革。推动形成基于新能源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推动风电装备和光伏装备制造等新能源行业协同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打造株洲地区可持续有生命力的能源低碳产业链。加快新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优化、打造新能源应用示范工业园区。建立新能源行业运行在线监测平台,推动行业运行管理科学化。
——互联网+生物医药产业: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开展高端生物医药产品的协同研发、生产,促进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鼓励生物医药骨干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细分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促进创新资源、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的集聚与对接,提高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建设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并利用互联网建立生物医药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开展重点监管医药产品流通电子追溯。建设生物医药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支持企业利用信用信息平台管控风险、强化信用监测警示,支持消费者通过信用产品和信用评估等服务,强化药品消费安全保障。
3.“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创建10个农业信息化示范村,10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市重点监管食品品种可追溯率达90%。到2020年底,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二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市重点监管食品品种可追溯率达95%。
工作内容: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示范园建设。打造10个“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扶持园区内农业生产企业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30个蔬菜、水产等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的智能化。
——“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以全市农业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1+N”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构建面向政府、涉农企业、社会公众、研究机构的资源共管共享、标准统一开放、管理高效安全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包含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综合服务、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在内的株洲市都市生态农业地理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整体推进我市“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互联网+农业生产。建设农业信息化示范村镇,带动全市智能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快智能传感器、卫星导航、地理空间系统等技术应用,增强对温度、光照、土壤等农业生产环境的精确监测能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智能化水平。推广使用喷洒无人机、智能拖拉机、自动插秧机、自动收割机等智能农业机械,发展自动灌溉、自动施肥、自动喷药等智能农业生产模式。
——互联网+农产品流通。重点在株洲市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市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镇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发展生鲜速递、特产专卖等农产品定制开发和互联网直销运营模式。支持农业企业开办“农家网店”,发展特色农产品在线营销。鼓励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开展粮食、食用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重点监管农产品电子追溯,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4.“互联网+商贸流通”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全市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18%,购物网民规模超过150万人,培育3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明显下降。到2020年底,全市网络零售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20%,购物网民规模超过250万人,培育10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进一步下降,供应链管理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工作内容:
——互联网+跨境贸易。支持企业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离岸数据中心。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合作,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商贸企业面向海外市场扩大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客户(B2C)海外贸易规模。加快株洲市国家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建设。
——互联网+行业商务。组织开展“株洲特色产品网上行”活动,支持搭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组织企业开展线上线下、众筹等多种形式的互联网促销活动,扩大株洲特色产品的网络交易额。推动中小微企业“上网触电”,建设全市统一的中小微企业商务服务网络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开拓市场。加强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运用电子商务平台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优化采购、加工、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推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工业企业开展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等服务。利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媒体,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在餐饮、酒店、商场、旅游等消费服务行业,培育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互联网新商务。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动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用服务,积极培育面向电子商务的第三方信用服务业。健全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和产品追溯机制,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互联网+物流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北斗定位系统等技术,推进制造业物流、农村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城市配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等智能化,发展精准服务、体验服务、聚合服务等物流新模式。运用互联网发展物流金融、物流保险、在线交易、结算支付、物流配送等物流新服务。应用智能感知追溯技术和产品,建设医药和食品安全双向追溯系统。加快全市智慧物流园区和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推动建设株洲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交通运输物流平台、各县市专业物流平台及车载平台等的对接,推进货运车辆与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实现供需信息快速匹配。依托智慧物流平台大数据体系,建立物流诚信信息平台,维护物流市场良好秩序。打造制造业、商贸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智慧物流产业链。支持龙头物流企业运用互联网建设敏捷型供应链协作平台,集聚优质供应商资源,应用射频识别(RFID)、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精准化管理。重点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行业开展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上下游供应商无缝对接。推进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与供应链大数据应用融合,开展供应链大数据汇集、整理、存储、分析、挖掘、交易等服务。
5.“互联网+金融服务”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传统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提升信息化进程基本完成,第三方支付业务普及开展,地方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支持惠农业务和小微企业。“一区一街一中心”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多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达50家。金融诚信体系初步建立,第三方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到2020年底,传统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地方商业银行基本利用互联网开展惠农业务和小微企业业务。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基本形成,集聚各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0家,辐射中南部地区的新型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建设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成,并投入应用。
工作内容:
——互联网+传统金融。支持传统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业务流程,加快推动传统金融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基于金融大数据的信息消费和信用惠民服务业发展。支持传统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小微企业和惠民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支持株洲市的大企业或支持引进市外著名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企业参与网络银行建设。支持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征信行业创新发展。尝试建设互联网产权交易平台,成为辐射中南地区的新型产权交易中心。
——互联网+风险防控。探索建立行业监管机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督,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第三方监测评估机制,强化对企业金融数据和客户信息的安全保护。
——互联网+信用。完善信用平台建设,推动政府部门、公用事业单位的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完善自然人和法人两大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信用信息发布和公示机制,通过网站向社会公众开通公共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强化信用信息应用,积极推进政府在行政管理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相关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加大对信用记录的使用力度,推动信用信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逐步建立信用联合监管机制,探索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产业发展,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向征信机构开放机制,向符合开放条件、信誉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开放公共信用信息获取渠道。鼓励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依法依规购买和使用第三方信用产品,大力宣传诚信有价的理念。
6.“互联网+政务”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全市电子政务网络互连互通率达90%,建成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推广5个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到2020年底,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株洲市所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数据进入株洲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广10个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工作内容:
——互联网+公共政务。加快完善市民网上办事大厅,推动各级实体行政办事大厅向网上迁移,逐步建立贯通市县镇村各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推进全市政务服务改革创新,依托全市网上办事大厅,在“一站式”网上办理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实行“一门式”政务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部门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强化实时在线监察与权力监督,提升政府服务质量与效率。推广企业专属网页和公民个人网页,为企业和民众提供信息主动推送服务。全面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在线申报,推行企业注册登记“一照一码”,打造全流程“电子税务局”,为企业主动提供全方位服务。
——互联网+政务公开。建立政府数据信息资源开放机制,利用网上办事大厅、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市场监管信息网、政法信息网、医疗卫生信息网、人才培养与就业信息网等平台,逐步扩大政府部门数据开放试点。在社会民生重点领域开展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应用试点,加快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在政府管理服务中应用,探索推行个性化公共服务。
——互联网+政务大数据。建立全市公共服务大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整合国资、商务、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网上办事提供数据支撑。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社区服务、高分遥感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提升集政务信息公开、投资项目审批、社会事项办理、政府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株洲市大数据公共基础能力。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推动社会服务手段创新。
专栏3.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工程
在前期电子政务、数字株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统筹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各种财政资金,持续加强“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全市公共服务大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建设,提升株洲市公共服务大数据公共服务能力,整合公安、商务、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网上办事提供数据支撑。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环保、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提升株洲市集政务信息公开、投资项目审批、社会事项办理、政府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推动社会服务手段创新。
7.“互联网+惠民服务”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在3个区县试点建设城市管理综合系统、综合交通指挥系统和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投入使用;全市教育大数据库建成完善,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推广应用10个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的APP应用;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共享覆盖全市重点职业院校;全市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开始建设,社保APP应用开始实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面覆盖;在3个区县试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社区APP服务。到2020年底,城市管理综合系统、综合交通指挥系统和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投入使用;全市教育大数据库建成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推广应用30个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的APP应用;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共享覆盖全市各级职业院校;全市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完成,社保APP应用得到全面应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全面覆盖;市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区APP服务初步建成。
工作内容:
——互联网+城市管理。依托株洲市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城市管理综合系统,建立城市设施运行在线管控、实时预警和故障报告机制,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全过程监控,通过多种智能移动终端无障碍接入,向市民提供集便民服务、宣传引导、预警预告、信息互动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城管应用服务;优化现有综合交通指挥系统,接入整合市公交集团等单位的客流信息以及车站、机场周边的实时停车数据、路段车速状况和长株潭地区高速公路车流量、飞机起降航班等信息,整合相关视频资源;构建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提高监控建设质量,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健全公共安全跨部门、跨地区视频图像信息采集共享体系;完善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等先进技术,建设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救灾应急预案管理网络,创新公共安全监控与应急管理方式,提高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卫生防疫等公共危机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互联网+医疗。依托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立全市医疗大数据库,推广电子处方、电子病历应用,推进医疗资源、医疗数据联网共享。建立市、区(县)二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在线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开发移动医疗APP,探索推进网络医院试点建设可行性,构建连接市级医院、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连锁药店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并逐步探索建立远程诊疗、远程影像、远程心电和远程检验中心可行性,发展网上预约、挂号、分诊、候诊、支付、远程诊疗、医患互动等网络医疗服务。探索推进医院、医保系统、药商等信息互联,发展和规范互联网药品交易、药品信息等服务,支持第三方交易平台依法参与互联网药品经营活动。
——互联网+教育。依托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立全市教育大数据库,推进各级各类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针对偏远农村地区师资欠缺的教学点,探索推进依托互联网与城市学校异地同堂上课等网上教学模式。支持学校、社会培训机构建设网络培训平台,推广“虚拟大学”模式,开发在线教育APP,开展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推广“移动个性化学习终端”、“电子书包”等学习工具,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式学习。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职业教育整体建设规划之中;整体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加强职教园区校园一卡通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与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争取湖南省职教数据与资源中心、湖南省教育备份数据中心落户株洲职教城;推动职业教育优质信息资源应用与共享,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职教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改善职业院校管理,实现校务公开,推进职教城院校间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招生就业信息互通、资源互享;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不断完善优质资源遴选共享机制,推进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
——互联网+社保。依托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设全市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与财政、公安、税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网上业务协同。建设全市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网上办理平台和APP,利用互联网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发布、参保信息查询、参保缴费、业务办理、远程招聘、社保关系转移、个性化信息推送等新业务。
——互联网+文化。结合“智慧株洲”等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突出抓好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不断推进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机构的数字化水平。其中,市级公共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地方特色数字资源库,市级文化馆建设2个、博物馆建设2个以上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市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5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3TB。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文化场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全城一张网络、一份地图、一键通的均等化目标,切实解决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丰富、更高效、更便捷的文化服务。
——互联网+社区。依托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市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发展健康医疗、幼儿教育、生活服务等社区服务O2O模式。支持社区智能快递投递箱建设,利用短信、微信开展便民信息告知,为居民提供24小时自助取件服务。支持社会机构建设家庭生活信息平台,提供购物、餐饮、维修、中介、配送、缴费、心理疏导等网上服务。发展社区移动APP,推动社区居委会开展网上卫生计生、民政、劳保等便民服务。拓展智慧家庭应用,发展数字家庭信息互动服务。整合优化社会养老服务资源,建设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提供日常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等健康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互联网+创业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依托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株洲中小企业促进园等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利用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等平台,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网络、社交和资源共享空间。打造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利用技术优势和产业整合能力,以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建设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有效促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
——互联网+旅游。建设智慧旅游一体化平台,深化移动互联网在株洲旅游公共服务、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开发移动终端应用,实现全过程、互动式的“旅游体验”,提升景点配套服务效率,激发游客消费潜力。建设株洲民宿网,深入挖掘株洲特色民宿资源。挖掘数字旅游资源,向公众进行跨时空展示。加快智慧景区示范项目建设,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三个方面入手,构建高效统一、功能丰富,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智慧景区管理、服务、营销一体化平台,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运转高效的智慧旅游政务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实现景区政务管理智能运行。推进株洲市方特欢乐世界、云龙水上乐园、神农城的智慧景区建设。
——互联网+生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完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布局,实现对大气、水、噪声、辐射、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监测监控全覆盖。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加快推进环境信息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环境信息资源整合,提升环境数据共享服务能力,为企业和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完善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打造智能预警平台,提高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环境信息综合管理能力,提高环境科学决策能力。开展能源计量示范建设,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打造节能监测平台,建立能源消耗数据库,强化数据收集、数据深度挖掘分析、预测预警和信息交流能力,为实施节能管理提供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
专栏4.“互联网+”深化应用工程
大力推进互联网在政务、工业制造、商贸流通、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和民生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深度。在“互联网+工业制造”领域,主要开展在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互联网+特色产业”领域,主要开展轨道交通、航空工业、汽车工业、服饰产业、陶瓷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方面应用。在“互联网+现代农业”领域,重点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应用。在“互联网+商贸流通”领域,主要开展跨境贸易、行业商务、商务创新、物流平台、物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在“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重点开展传统金融、金融新业态、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应用。在“互联网+政务”领域,重点拓展互联网在公共政务、政务公开和政务大数据等方面的应用。在“互联网+惠民服务”领域,主要开展在城市管理、医疗、教育、社保、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应用。
(三)“互联网+”产业工作
工作目标:到2017年底,软件产业、硬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智能硬件产业、政务大数据产业、工业云服务产业、智能制造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到2020年,软件产业、硬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智能硬件产业、政务大数据产业、工业云服务产业、智能制造服务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专栏5.“互联网+”产业固本工程
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安全可靠计算机整机等电子信息基础技术突破,着力提升传统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发展现代信息产业新体系,重点支持IGBT、FPGA、PLC等集成电路产业,传感设备、工业嵌入式软件、安全可靠计算机等基础性电子信息产品,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信息产业、硬质合金、陶瓷、服装等产业的深度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工作内容:
——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以电子信息基础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IGBT、FPGA、PLC等集成电路产业,为轨道交通、数控机床等提供产业支撑;积极发展传感器产业,形成从敏感材料、传感器件到系统集成、信号处理的全产业链产业升级,提供互联网+的“末端神经”,满足工业制造、远程监控、智能交通、航空等规模化、高端化应用。夯实电子信息产业对“互联网+”的基础支撑能力。
——增强对重点行业的系统供给能力。把握信息技术融合的趋势,推进传统硬件企业向“硬件+软件”、“硬件+服务”、“硬件+行业解决方案”转型,大力发展智能硬件发展水平。依托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搭建智能硬件公共服务平台,面向株洲市中小微企业,提供底层软硬件技术服务、需求分析、样机设计加工、实验验证、互联共享、大数据推广服务、展示交易等。推动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在公安、教育、医疗、汽车、电力、铁路、社区等行业的应用。提高满足重点行业“互联网+”需求的系统供给能力。
——强化对“互联网+”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发展基于自主技术的信息安全产业,加强安全可靠软硬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发展基于安全可靠芯片和基础软件的可替代信息技术产品,提高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成熟度。探索开展智能制造安全体系结构分析、设计、验证和模拟仿真,构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在重点应用领域开展国产化替代,强化对“互联网+”行动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支持安全可靠信息系统在党政机关、金融通信等重点部门应用,支持安全可靠的智能产品、装备和服务在工业企业应用。
——提高行业应用能力。实行以用兴业,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包括软硬件企业、信息服务企业、自动化企业、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与传统制造企业对接。加大集成电路、智能传感设备在工业级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信息安全产品和高端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并在轨道交通、航空、硬质合金等行业中的应用。提升CAD/CAM、MES、企业管理、绿色制造等大型工业软件的集成应用能力。加大国产工业软硬件平台间的协同适配,培育产业生态。探索医疗电子产品、智能医疗设备在医院、社区的更广泛和更深入应用。结合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和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探索研究大数据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应用,并逐步深化云计算在现代制造业各领域的应用。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各行业的应用能力。
——提升自身智能制造水平。在电子整机重点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应用试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数字技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从以企业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规模制造向个性定制转变,实行电子信息产品在交互定制、开放创新、智能生产、智能交易、个性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开发电子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提升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智能制造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专栏6.“互联网+”产业振兴工程
振兴智能硬件产业。推进传统硬件企业向“硬件+软件”、“硬件+服务”、“硬件+行业解决方案”转型,提升智能硬件发展水平。
打造政务大数据产业。在建立全市公共服务大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分析系统的过程中,探索推进政务大数据商业开发利用的方式,支持企业利用政府开放的数据开发新应用,形成基于公共服务大数据的新兴产业。
形成工业云服务产业。通过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打造以在线服务和APP应用为代表的网络云服务产业;打造以大数据挖掘和应用为核心的智能云服务产业;打造以个性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代表的服务咨询产业;打造以远程能耗监测等方案为主的绿色云服务产业;打造以工控安全设计和防护为核心的安全云服务产业;打造以网络众包、协同分工为核心的协同云服务产业。
推动建立智能制造服务产业。鼓励株洲本地企业在自身智能制造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各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一揽子解决方案和智能水务等行业解决方案,为全国范围的用户提供远程监测、修复、维护等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成立以株洲市人民政府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株洲市‘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株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和互联网深化应用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株洲市‘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株洲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建立决策咨询制度
设立“株洲市‘互联网+’研究院”。充分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工农商等各行各业的优势资源,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自主经营、协调发展”的原则,组建“株洲市‘互联网+’研究院”,为株洲市政府和企业在“互联网+”项目孵化、资金扶植、公共平台建设运营等方面提供研究咨询、决策参考等方面服务。
设立“株洲市‘互联网+’专家顾问委员会”。充分发挥株洲市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合资合作伙伴的资源优势,按照“高层次、大范围、多专业”的原则,组建“株洲市‘互联网+’专家顾问委员会”,为株洲市政府和企业在深化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发展和壮大株洲市“互联网+”产业,提供前期咨询、中期督促、后期评估的作用。
(三)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生态系统,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各领域在技术、标准、监管等方面充分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事前准入限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出台适应“互联网+”发展和管理的地方规章及政策。简化互联网企业登记注册、非货币资产出资、住所登记等方面的手续。尽快建立市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市各类信用主体信用记录、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披露和共享。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假冒行为,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支持举办互联网学术会议、发展论坛、创新沙龙、创业大讲堂等活动,为创新创业者送政策、送经验、送服务。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
构建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多种资本共同参与的“投资、孵化、补偿、租赁、奖励、补贴、购买”的“互联网+”金融新体系,为株洲市实施“互联网+”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设立“互联网+”发展基金,支持“互联网+”应用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设立“互联网+”孵化基金,支持创业创新项目;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加大对“互联网+”企业的贷款支持;实施株洲市“互联网+”首台(套)产品补贴;实施株洲市“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本地采购补贴;推动株洲市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上市、挂牌融资。
(五)提升网络安全保障水平
建立网络安全信息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互联网数据资源的安全存储与灾难备份,加快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建立全市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网络安全与保密检查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坚持网络安全与“互联网+”推进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六)培育人才队伍健全引才、留才、用才和服务人才的工作机制,大力引进并支持互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创业,按照《关于实施“株洲市万名人才计划”的意见(试行)》、《关于印发<株洲市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等3个细则的通知》等文件的规定,在项目启动、生活津贴、购房补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提供便利。深入实施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养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人才。创新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实战性、创新性和综合性,以更加开放的政策引进互联网创新发展人才,壮大互联网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培育“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培训机构设置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课程,联合企业开展相关专业技术培训。
建立株洲市全球人才库。围绕“互联网+”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手段,面向全球大力引进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按照人才的株洲籍、湘籍、中国籍和外籍籍贯维度,人才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国防等专业领域维度,株洲市工业、农业、商贸流通、金融、政务等项目维度,建立三维的株洲市全球人才库。按照人才库的不同维度,持续定向发布项目信息;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沙龙、寻亲探访等多种交流,不断强化人才库的运维管理。吸引全球范围的人才与株洲市开展直接和间接的项目合作、资本合作、智力支持、品牌推广等。
(七)推进国际国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积极推进互联网技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在我市设立互联网研发机构,引导外资投向互联网产业。立足于提升我市互联网应用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市内企业与国内外优势企业加强互联网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市内企业参与互联网全球市场竞争,推动我国自主技术和标准“走出去”,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八)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政策宣贯、专题培训、技术研讨、职业教育等各种活动,使株洲市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株洲市‘互联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一次全市范围的《株洲市“互联网+”五年行动计划》宣贯会;各区县、各部门分别召开本领域的宣贯会;鼓励中介机构、社会团体、媒体和研究机构在株洲召开形式多样的专题培训会和技术研讨会;充分发挥株洲市职业教育优势,探索形成“互联网+”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制度。
附件:1.株洲市“互联网+”分领域分阶段目标
2.株洲市“互联网+”行动重点工作分解表
附件1
株洲市“互联网+”分领域分阶段目标
类别
领域
第一阶段目标(2016-2017年)
第二阶段目标(2018-2020年)
七项“互联网+”应用
七项“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工业制造
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100家以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成4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500家以上企业接入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建成1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互联网+特色产业
互联网+特色产业
轨道交通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轨道交通模块,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工业设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专利服务平台,建成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航空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航空工业协同模块,包括航空发动机及配套零部件设计运维网络众包平台,建成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汽车工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模块,搭建自主研发及创新体系,开展充电桩建设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成1000个充电桩,初步形成覆盖城区主要大型商业设施和人口密集居住区的规模化充电桩分布体系;
服饰产业:实现电子商务全产业覆盖率超过80%,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50%,创建国际化电子商务运营机构3家以上,全国性电子商务营销推广机构5家以上;
陶瓷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陶瓷协同设计模块,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10%;
新材料产业:初步建成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包括智能化、综合性的新材料综合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并实现材料高通量计算模拟、材料高通量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突破;
新能源产业:形成一批重点技术产业应用技术、初步建成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初步建立行业发展监测管理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开展重点企业协同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试点示范,提升互联网营销平台用户规模,初步打造产业上下游配套协同能力。
轨道交通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轨道交通模块,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研制与检测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新建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航空工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航空工业协同模块,包括航空发动机及其配套零部件制造的网络众包平台,新建1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汽车工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汽车工业协同模块,形成研发专属的新能源汽车配套系统等。建成充电桩3500个,形成覆盖全市城区、功能更加完善的充电桩分布体系;
服饰产业:实现电子商务全产业覆盖率超过85%,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创建国际化电子商务运营机构5家以上,全国性电子商务营销推广机构10家以上;
陶瓷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陶瓷工业协同模块,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30%;
新材料产业:建成功能完善的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包括智能化、综合性的新材料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建成较为完善的材料模拟、数据处理等技术体系;
新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应用技术体系、建成产业发展协同机制、行业发展监测管理平台发展完善;
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成熟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营销平台的用户规模、消费体验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形成并进一步完善发展。
七项“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现代农业
创建10个农业信息化示范村、10个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市重点监管食品品种可追溯率达90%;
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县三级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全市重点监管食品品种可追溯率达95%。
互联网+商贸流通
全市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18%;购物网民规模超过150万人;培育3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明显下降;
全市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20%;购物网民规模超过250万人;培育10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社会物流总费用进一步下降,供应链管理水平进入全国领先行列。
互联网+金融服务
传统商业银行利用互联网提升信息化进程基本完成;第三方支付业务普及开展,地方商业银行开始利用互联网支持惠农业务和小微企业;“一区一街一中心”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多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达50家;金融诚信体系初步建立,第三方监测评估制度逐步建立;
传统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互联网开展业务;地方商业银行基本完全利用互联网开展惠农业务和小微企业业务;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基本形成,集聚各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0家,辐射中南部地区的新型产权交易中心初步建设完成;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完成,并投入应用。
七项“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政务
电子政务网络互连互通率达90%;建成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智慧株洲基础数据平台);建设推广5个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全市电子政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株洲市所有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业务数据进入株洲市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广10个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互联网+惠民服务
在3个区县试点建设城市管理综合系统、综合交通指挥系统和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更加完善;全市教育大数据库建成完善,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推广应用10个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的APP应用;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基本建成;
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共享覆盖全市重点职业院校;
全市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开始建设,社保APP应用开始实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面覆盖;在3个区县试点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和社区APP服务;
城市管理综合系统、综合交通指挥系统和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库投入使用;全市教育大数据库建成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实现共享;推广应用30个移动教学、远程教学、视频教学、名师教学的APP应用;全市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
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应用共享覆盖全市各级职业院校;
全市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完成,社保APP应用得到全面应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全面覆盖;市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社区APP服务初步建成。
“互联网+”产业
互联网+产业
软件产业、硬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智能硬件产业、政府大数据产业、工业云服务产业、智能制造服务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软件产业、硬件产业、信息服务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智能硬件产业、政府大数据产业、工业云服务产业、智能制造服务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附件2
株洲市“互联网+”行动重点工作分解表
领域
分领域
主要工作
责任单位
互联网+基础
互联网+宽带
1.
网络提速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规划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体广新局实施,并协调株洲移动、株洲电信、株洲联通和株洲铁塔参与
互联网+WIFI
2.
全城WIFI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工业制造
3.
互联网型工业设计机构孵化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监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工商局实施
4.
企业工业设计优化工作
5.
互联网创意社区建设工作
6.
互联网工业设计创新示范工作
7.
工业互联网设计大赛和设计周活动
8.
高端智能装备研发工作
9.
网络化产品研发工作
10.
智慧型穿戴式产品研发工作
11.
株洲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工作
12.
生产过程智能化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工业制造
13.
重点行业机器人应用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监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工商局实施
14.
企业结构优化和流程再造工作
15.
重点企业O2O客户服务模式建设工作
16.
基于工业大数据的新一代商业智能应用试点工作
17.
企业网上质量溯源工作
18.
企业质量管控水平提升工作
19.
产品质量监管和预警工作
20.
质量计量能力提升工作
21.
互联网品牌推广工作
互联网+特色产业
22.
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轨道交通模块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监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工商局实施
23.
建设轨道交通行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作
24.
绿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工作
25.
航空发动机及其配套零部件网络化制造资源协同平台工作
26.
建设航空工业行业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作
27.
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智能网联汽车模块工作
28.
建立充电设施网络服务体系工作
29.
充电桩使用管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工作
30.
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工作
31.
支持企业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特色产业
32.
打造服饰产业聚集平台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安监局、市商务粮食局、市工商局实施
33.
推进服饰企业众筹众包等创新投资模式工作
34.
搭建服饰电商发展平台工作
35.
鼓励服饰企业转型电商工作
36.
鼓励发展服饰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工作
37.
发展服饰电商服务业工作
38.
创建服饰产业国际化电子商务运营机构、营销推广机构工作
39.
陶瓷行业传统制造设施的改造工作
40.
陶瓷行业智能制造试点应用工作
41.
陶瓷网络创新平台工作
42.
建设株洲市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新材料模块
43.
开展新材料产业智能工厂的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
44.
推进新材料制备、计算模拟等关键信息技术突破工作
45.
引导新能源企业开展互动交易、能源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技术攻关工作
46.
新能源行业协同供应链管理工作
47.
新能源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工作
48.
生物医药骨干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工作
49.
建设生物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工作
50.
建立生物医药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工作
51.
建设生物医药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现代农业
52.
打造10个“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作
由市农委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监局实施
53.
建立以全市农业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1+N”农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工作
54.
农业信息化示范村镇建设工作
55.
农业生产智能化工作
56.
智能农业机械研发工作
57.
镇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58.
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工作
59.
“农家网店”建设工作
60.
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工作
互联网+商贸流通
61.
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工作
由市商务粮食局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政府经济金融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技局实施
62.
企业跨境电子商务离岸数据中心工作
63.
株洲市建设国家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提速工作
64.
“株洲特色产品网上行”工作
65.
中小微企业商务服务网络平台工作
66.
重点工业企业全流程网络商务服务工作
67.
网络营销模式创新工作
68.
消费服务行业互联网新商务培育工作
69.
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70.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71.
物流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商贸流通
72.
物流模式创新工作
由市商务粮食局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政府经济金融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科技局实施
73.
物流新服务培育工作
74.
敏捷型供应链协作平台建设工作
75.
重点行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工作
76.
供应链大数据服务工作
互联网+金融服务
77.
传统业务流程及信息化改造工作
由市政府经济金融办牵头,会同人民银行株洲中支、市工商局、市经信委、市商务粮食局实施
78.
金融大数据的信息消费和信用惠民服务
79.
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80.
支持小微企业和惠民金融服务
81.
网络银行建设工作
82.
第三方征信行业创新发展
83.
建设互联网产权交易平台
84.
建立监管监督机制
85.
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86.
建立互联网金融应急处置机制
87.
完善第三方检测评估机制工作
88.
信用平台建设工作
89.
信用信息发布和公示机制建立工作
90.
信用信息应用强化工作
91.
信用联合监管机制建立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政务
92.
网上政务服务体系工作
由市政府办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商务粮食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统计局实施
93.
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工作
94.
企业信息推送工作
95.
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工作
96.
重点领域政务信息资源应用试点工作
97.
株洲公共服务大数据中心平台工作
98.
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工作
互联网+惠民服务
99.
全市医疗大数据库工作
由市卫生计生委牵头,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100.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工作
101.
互联网药品交易和信息服务工作
102.
全市教育大数据库工作
由市教育局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市文体广新局、市商务粮食局实施
103.
互联网教学模式创新工作
104.
网络培训平台工作
105.
网络学习工具开发工作
106.
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107.
推动优质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应用与共享工作
108.
社会保障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实施
109.
社保业务网上办理平台工作
110.
株洲公共数字文化大数据库
由市文体广新局实施牵头,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文体广新局实施
1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工作
互联网+应用
互联网+惠民服务
112.
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
由市城管局牵头,会同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市文体广新局、市商务粮食局实施
113.
优化现有综合交通指挥系统
114.
完善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网络和应急管理体系
115.
完善充电设施布局
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实施
116.
充电桩使用管理智能化系统
117.
推广新能源汽车在重点领域的应用
118.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工作
由市旅游外侨局实施
119.
株洲民宿网建设工作
120.
全市旅游大数据库工作
121.
智慧景区示范项目建设工作
122.
市级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由市民政局牵头,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经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财政局实施
123.
社区服务O2O模式发展工作
124.
家庭生活信息平台工作
125.
数字家庭信息互动服务工作
126.
养老助残信息管理平台工作
127.
众创空间建设工作
由市科技局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和各县、市、区政府实施
128.
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工作
129.
环境在线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由市环保局牵头,会同市经信委实施
130.
环境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131.
节能监测平台建设
互联网+产业
株洲“互联网+”产业固本工作
132.
集成电路固本工作
由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政府经济金融办实施
133.
传感装置固本工作
134.
工业嵌入式软件固本工作
135.
安全可靠计算机整机固本工作
136.
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工作
137.
电子制造行业智能制造装备开发工作
株洲“互联网+”产业振兴工作
138.
智能硬件振兴工作
139.
政务大数据商业开发利用工作
140.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工作
141.
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服务工作(来源:株洲政府门户网;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