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编者按: 跨境电商“热”了,跨境电商企业们则苦恼于人员流动大、跨境电商良好的氛围没有形成。跨境电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机制设计,有利于一个地区的跨境电商发展?本期滨城智库,走进跨境电商的世界,和大家一起分享跨境电商市场的动态及人才需求,希望有所启迪和思考。
本期“周末跨境论坛”嘉宾:
厉丙毅,大连跨境电商协会会长,大连天呈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猛,大连西岗区政协常委,大连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大连跨境电商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樊兴利,大连M2C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晓军,大连越洋物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力平,一生一纱(专业婚纱礼服定制平台)总经理;丛双,达伦特集团人事行政总监;薛源,辣苹果集团董事;张学良,出口时代公共事务部;
2017年来临,孕育着新的期盼,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不断壮大,由2015年的1家发展到目前全国的13家,大连是其中之一,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受到全国各界普遍重视,2009年至2015年之间保持年均30%的增长率,“中国外贸经济期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成这一决定性的绝地反弹。”能否实现这一预期,需要培育能打硬仗、对全球市场有高度敏感度的跨境电商人才队伍,关系到未来中国外贸经济的走向,及对全球市场的判断。
跨境电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1.打破职称、学历等唯一性标准,按照实际工作技能评价人才
一生一纱是大连跨境电商生产型出口企业的典型代表,主营业务以婚纱、礼服、妈妈装为主,出口到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土耳其等17个国家,拥有全球130个经销商。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一生一纱的发展战略,早已由侧重产品产量向品牌输出调整,致力于将国内更多的设计师推向国外,因此,生产高附加值的品牌商品,急需高水平的设计师、版型师、互联网品牌运营师和具有工匠精神的样品制作师。
以样品制作师为例,尽管,实现了以机器取代人工的规模化、流水线地印染、裁剪等流程,但是,类似抓褶等有一定技能、且涉及制作衣服细节的关键环节,必须依靠人工完成,且衣料越薄、越考量工艺水平。这一技术,不是通过培训就能抓出美感的,需要长期的摸索、天赋、创新和实践。诸如,一生一纱聘请的抓褶师,从广州日资企业找到的,工人素质高、产品质量好,不愁订单。旗下聘请的版型师,只有小学毕业,但其输出的智力价值被婚纱市场广泛认可。公司开出20万年薪、2年合同,外加送80万奔驰车为条件,才把师傅聘请过去。按照现有人才认定标准,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师傅或工人,没有教育部门或人社部门认证的资质,但是,他们确是真正推动中国未来教育发展与市场同步进步的中坚力量。因此,教育体制也好,人才考评办法也罢,要加入这些新鲜且稀缺的市场认可人才,中国教育发展、产业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2.跨境电商企业的人才诉求
跨境电商发展的初始阶段,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人员,呈现野蛮生长状态,南方地区最早一批从事跨境电商的,大多数为高中以下学历,尽管学历不高,但他们入行早、入门早,具有先发优势,凭借对市场敏锐度高,及多年的兴趣、天赋、爱好、勤奋等,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跨境电商发展到现阶段,更需要具有理论高度、专业化水平且现场实操性强的人员。对于跨境电商而言,既懂互联网技术、又懂项目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票难求”,企业电子商务规划、品类管理等都是市场稀缺人才。
大连天呈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全国最早从事跨境电商园区运营的企业,以跨境电商园区运营为核心,以跨境综合服务能力为基础,以专业的外贸、物流和跨境运营为服务手段的跨境电商一站式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其急需的人才,包括跨境电商园区内部生态链打造的运营人员,推动跨境电商园区整体“走出去”的海外渠道运营人员,懂外贸、通语言、了解国外市场、推动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M2C是一家跨境交易平台,与国外的分销商合作,产品发往海外仓,为国内外分销商提供现货批发代发,为广大的电商及其他平台提供服务,起到“变压器”作用。平台建设有很多功能,帮助生产供应商完成委托、订舱、拖车、装运、报关、完税、结关等出口流程,帮助其解决产品销售的难题。需要的人才,诸如,基础类的网络制作、网络技术、美工、程序员等,这些人员的招募相对容易。最大的难点在于,急缺网络管理人才、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人才(通晓国外人文、经济、地缘、政治等)、企业电子商务管理、运营及策划,项目管理(项目总监、部门经理)等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
达伦特集团,以生产出口蜡烛而闻名,在波兰及泰国设有生产加工基地,其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瑞典宜家、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隆等跨国零售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是全球最大的对欧盟出口蜡烛生产企业。其中,泰国的木材资源丰富,特别是果木类,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但是,在国内找到优秀的木艺师困难。同时,派驻到海外的工作人员,既懂小语种(波兰语、泰国语、俄语、法语等)、又有管理或技术的国际化人才稀缺。
跨境电商选聘人才的苦恼与尴尬
对于单个跨境电商企业而言,人才选择渠道单一、面试成本和培养成本高。通过招聘公司、猎头公司效果不理想,定金不退、招聘人员参差不齐,面临着人才流动的不确定性。在上海等地,一些名单一旦被猎头公司掌握,还出现策划“策反”等事件,表现为:在上海能够在一家企业稳定呆上3年的高管并不多,除非升职加薪,高管的流动性大。很多跨境电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不得不花费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精力用来招聘,相对高端的人才,主要依靠朋友介绍推荐,“外部招聘的基本留不住,真正高端的很难留下、代价高昂。”
2.部分员工随时选择离开,成为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
跨境电商整体氛围相对缺失。部分员工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或公司资源及客户信息,根本不考虑契约精神和合同要约,随时选择离开公司,不声不响地成为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很残酷、很现实。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均遇到类似问题,毋庸置疑,《劳动法》保护员工利益,但是,谁来保护企业的利益?!企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部分员工转身就走,成为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搞得企业没有任何预期、措手不及。
3.学生局限于短期实习,只能做辅助型工种
目前,很多经贸类院校愿意和跨境电商企业合作,推动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合作多为学生的短期实习和简单的实操,缺乏中长期的项目管理经验和能力提升合作,并不能形成供需双方满意的良性循环。打个比方,学生好比一盘散沙,只有沙子聚合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才会有力量。因此,学校仅考虑实训基地,短期内(二三个月)解决学生的简单实操,且不出费用,企业考虑到学生的快速流动性,不可能拿出全部的时间精力培养短期实习学生,显然,这样的合作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企业与学校的对接,缺少跨境电商系统理论学习、实操培训、团队开店等阶段性学习经历,直接到企业实习,只能作为辅助型员工,并不能派到一线实操作业。
走出“产业大发展,学校培训不出来”的尴尬
1.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大赛
充分发挥大连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制度创新优势,与市、区两级跨境电商产业扶持政策和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相结合,借助投融资机构和媒体的力量,搭建起跨境电商投融资对接交流的平台,引导各类人才投入跨境电商创业创新大赛。让更多跨境电商企业近距离给予选手多方面指导和观察,让更多跨境创业团队有成就感,让更多企业帮助创业团队实现成长梦想。2016年初,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举办了大赛,其中,绩优创投、浙创投、海盗资本等全国知名创投机构和资深投资人,以资本助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值得借鉴。目前,大连跨境电商协会正在与省市相关部门合作,2017年新学期伊始,准备推动大连及辽宁大学生跨境电商创业大赛。
2.构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新型合作模式
目前,全国的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没有统一规范,国家没有标准、行业没有标准。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高校培养学生在市场上有差距。如何实现有效对接?站在政府的角度,有责任建立多方合作信任协调机制,为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搭建平台及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购买服务;站在大连跨境电商协会的角度,组织好优质资源为跨境电商人才培训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站在高校的角度,有责任为社会输送更多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整体竞争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于跨境电商培训的要求和品质相对较高,包括培训内容充实、培训自身有魅力、学生能力不断提升等等。
大连高校门类齐全,有软件、金融、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都是跨境电商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专业链条组合起来,并给予跨境电商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意味着,开阔了大连高校学生面向全球化、面向“互联网+外贸”的眼界,让更多学生有更多自主权、选择权和谈判权,为人才留在大连或东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地方政府——学校——大连跨境电商协会——企业四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其中,地方政府提供资金、资源等政策支持,学校供给教育平台,大连跨境电商协会提供组织、协调、设计课程等安排,企业提供决策、执行、授课、实操等保障。培训及实训要持之以恒,不能仅停留在短期实训,要辅助中长期实操,形成良性循环。2017年,大连跨境电商协会充分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深入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工作。希望由大连市跨境电商协会承办的人才培训工作,能够纳入大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项目,推动以大连或辽宁为“高地”的全国跨境电商人才基地建设。
3.重点打造和培育小语种的跨境电商培训基地
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学生,向来不愁找不到工作,跨境电商对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小语种毕业生“情有独钟”。尤其,2015年以后,跨境电商开始激烈争夺小语种市场,诸如,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法语等等,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目前,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每年毕业生只有1000多人,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充分利用大连外国语学院的优势,重点打造和培育小语种的跨境电商培训基地,岗位技能培训尽可能前置到院校完成,培育即有语言优势又有业务优势的复合型人才。
4.加大对跨境电商创始人的鼓励及培训力度
加大对跨境电商初创人的鼓励力度,他们是城市这一行业的领军者和风向标。希望能够设立大连十佳跨境电商创始人奖励基金。作为跨境电商创始人,有国际贸易专业人士,有平台运营专业人士,有跨境企业规划专业人士等等,担当着“引进来“、”走出去“城市品牌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尤其,跨境电商的产业链越来越细化、繁琐,涉及到IT软件开发、信息处理、语言类人才、技能操作、供应链金融、信托保险等等,跨境电商创始人作为市场最稀缺的人才资源,要给予城市高度重视、鼓励与荣誉,推动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与发展。加快推进大连通关环境、营商服务环境建设,鼓励在全国各地打拼的本土企业家回到家乡二次创业。加大对跨境电商初创人的培训力度。以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例,杭州政府加大培训资金投入,邀请全国知名的跨境电商相关学者和企业,充分利用周六、周日时间,组织当地企业初创人、高管及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学习跨境电商相关知识及市场动态,且不允许请假,严肃学习纪律,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跨境电商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地域集中性、产业集中性、人才集中性、技术和工具的集中性特征,能否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完成外贸积极决定性的绝地反弹,关键在于跨境电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构建新型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来源:滨城智库 文/杨晓猛 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