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前不久,2018中国(天津)工业APP创新应用大赛落下帷幕,很荣幸的是,我所担任首席顾问的精益卫士团队获得了通用产品类三等奖,成为唯一数字运维上榜的工业应用APP,这对于工厂设备管理能力提升和MRO产业互联网突围,是一个标志性的成果。
而工业APP只是工业互联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事实上,工业互联网正面临模式创新的瓶颈,如何突围,成为当下必须面临抉择,这些困惑不只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甚至是在工业转型各个角落。
为何强调赋能-从B2B产业转型说起。
无论智能制造,还是工业互联网,其本质是全球B2B产业在产业变革中,实施的从需求侧和供给侧改革的具体路径。不同之处在于:
智能制造更倾向于面向工业需求侧提供更高效和更协调的工业升级方案,智能制造的参与方只是用户和方案提供商,决策和实施相对容易达成;
而工业互联网则更强调通过预测性诊断与后服务全面升级,以确保工厂现在和未来的制造系统更稳定、更高效和更经济的运行。而工业互联网的参与方,包括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用户决策层、设备维修执行层、装备制造商,MRO工业品服务商、维修服务商,以及具备深度应用能力的工业APP服务商(严格来说他是数据应用、业务场景、业务模式和工业知识融合,属于高度复杂的工业知识载体),这使得技术和社会的复杂性变得难以协调。除了高度复杂性,工业互联网还面临用户的重要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这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必须提供一企一方的解决方案。
本质上来讲,我们是以工厂更高效、更经济和更稳定的制造系统运行为目标,以维修业务模式创新为驱动,使用多维数据(静态数据,如设备参数、规格和型号;动态数据,如工艺运行参数,设备体检采集(连续或周期性采集的诸如振动,温度等数据);业务数据,如停机时间,维修病历,维修指标等,通过维修业务记录和解析的数据)采集与解析,应用于向不同的服务主体(维修服务商、MRO工业品服务商、装备制造厂商),形成基于数据的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工业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实现数据收集、解析和分发为主体,承担需求和服务中枢作用,赋能一说自然是成立的。
工业互联网缘何较好不叫座?
工业互联网切入路径通常有两种:
1)装备制造商立场;
通过洞察售出产品的运行状态数据,开展包括产品设计优化、售后服务系统的优化,以增强产品竞争力,增加服务营收。理论上,这行得通,工业互联网带头大哥GE就是这么干的,但实际上这取决于销售规模和产品通用性,无论工程机械,汽车、风力发电,皆是如此。
事实上,工业互联网的主战场是在制造业,装备制造商立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的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用户追求经济性是其一,用户不愿意为工业互联网部署费用买单,而更希望带来实际的价值;其二是工业场景设备种类复杂,存量设备新旧程度差异很大,接口和协议解析难度大,供应商天南地北(俗称八国联军),这无论是故障失效模型梳理难度,还是实施成本,都是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装备制造业立场的主要矛盾来自于装备制造商的排他性。每一个装备制造企业都期望掌握自己的数据,而不希望系统部署在对手服务商搭建的平台之上,这就违背了工业互联网在互联上的价值,这也是GE业务拓展上的最大风险之一,我想国内的平台遇到的困惑也大致如此。
2)工业用户立场;
其实我很难确认工业用户立场具备工业互联网属性,但一些规模工业制造业是这样提的,且就姑且算是吧。大致逻辑是,我有较为先进的制造系统、工业软件应用案例和产品供应链资源,通过设备的互联,工厂及供应商企业的互联,理论上可以构建一个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以此促进整个产业的提质增效。
这听起来非常完美,工业制造的竞争,到底是供应链的竞争。但这实际上还是属于智能制造的范畴,道理很简单嘛,属于智能制造和智能制造之间的互联,这与B2B工业服务本质是相违背的。
工业制造业立场面临的挑战:其一是拔苗助长,每个工厂,每个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制造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要补充这个短板,意味着一定是烧钱,不断的投资智能制造;其二,虽然制造业立场能够解决复杂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但不同行业,甚至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很难复制,这意味着社会价值并不能最大化。
无论是装备制造立场,还是工业用户立场,都面临复制的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模式呢,下一节重点探讨这个问题。
“甲方乙方”-以工业服务为抓手,建立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
除了装备制造商立场和工业用户立场,还有没有其他的立场呢?初见湖北三环成套董事长张军时,他表达了自己作为工业服务商既当甲方,又当乙方的痛点,三环成套由三环集团原采购部改制,迄今已经营20余年的,除全权承担三环集团的设备和工业品采购(甲方),还代理设备供应商向其用户提供维修、维护等业务(乙方),近年来,努力在线下维修服务模式、服务共享平台,工业品电商,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相关的应用模式创新中探索。
我对张总讲到,三环成套开创工业服务新模式,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你认为的甲方和乙方的痛点,如能解决好了就是最好的条件,并一同规划出模式落地的方向,打造工业服务与工业互联网“武汉模式”,包括:
1) 接管工厂用户的设备部门,探索工业维修承包合伙人制,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让设备经理当老板(合伙人)。这不仅可以量化工业服务(工业互联网)需求,以此梳理和搭建工业互联网/工业APP技术平台,形成工业维修人才共享和MRO工业品供应链系统机制。同时有利于帮助工业企业提升制造效率、减少工业品库存,对于三环成套而言,无需花费高额成本去招聘维修工程师,是一项双赢的选择;
2) 成立一家故障诊断专家团队,故障诊断是依靠技能为主,专业仪器辅助综合判断的结果,专家人才并不难找(绝大部分的工业问题,一定是国内工程师解决的),此举在于向工业制造业提供综合设备健康体检,承担工业维修承包业务的精密诊断业务。这样目的在于提升预测性诊断的准确性,同时梳理出工业互联网诊断模型,为智能化的诊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模型;
3)成立工业智能服务研究院,与当地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服务方向,在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层面,开展包括金融、数学、可靠性工程、心理学、经济学相关的理论研究,为三环成套在工业互联网与服务的具体业务提供科学指导和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这些创新并不和原有的业务发生任何冲突,相反只是促进原来的业务进行优化,支持搭建完整的基于工业互联网条件下的工业服务体系。当然,这些模式推广依然存在障碍,你不能跨区域去开拓市场,我讲这并不是要全部自营,中国人学习的方式并不是全盘接收,一定是参考,就像我们非常愿意去各种大型展览会去参观一样,最近的进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所以,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将这些迭代完成的模式建成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展示,而是立体的展示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创新模式,示范工厂和模式培训做成,我们只需要维护和改进整个业务体系,自然有人参考,而复制最好的方式,不是要感觉你在教育他们,而是成为行业标杆,自然也就容易实现复制了。
结束语-工业互联网与工业服务,从“心”开始
前几天和好友朱铎先(兰光创新 董事长,畅销书《机.智-从数字化车间走向智能制造》作者)聊到最近看什么书,他说最近研读易经,我讲我最近研读行为经济学,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同样在涉足行为学范畴,传统文化讲的是人性为本,西方则更多讲习惯,两者相辅相成。那我们讲工业互联网所涉足的正是未来新的工业规则和新的工业经济形态,根本上是要保证工业链条上每一个组织和个体的“心理账户”,如何确保他们欣然接受,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的范畴,正如我同三环成套张总讲的一句话,接下来所有的变革,将关系众多工业人的福祉,不可不慎!我们相信,天道酬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源: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应用研究 文/杨明波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