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健康>单次诊费几千元 互联网医疗谁赚了钱?
单次诊费几千元 互联网医疗谁赚了钱?
张晓旭动脉网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1日 09:19:58

(网经社讯)在线下,高端医疗机构的诊费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之间,包含医生问诊和医院贴心服务。

在线上,你是否愿意花几千元和医生聊一会儿视频或电话?

一个现象是,随着过去几年大面积的免费问诊潮退去,互联网医疗正在完善问诊收费机制:普遍收费的同时,探索多层次的收费策略;其中,诊费上限较过去的几百元为主,增至上千元甚至数千元。

此时,我们不禁要问,更加灵活的收费机制,能让诊费成为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方式之一吗?

收费时代回归,“天花板”升高

随着疫情影响散去,目前,大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已极少通过补贴医生的方式,提供大规模的免费问诊。

查看各大平台可以发现,大多仍保留了义诊或低价问诊区域,但规模有限:要么仅在某些特定日期进行,要么只放出有限名额,或对单个用户可使用的次数进行限制。除了这些运营手段之外,平台不再有大规模或长期的免费问诊服务。

例如,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90%以上的在线问诊为免费,此后免费范围逐渐缩小,到2022年,京东健康基本不再做免费问诊。

同时,平台上医生收费更加灵活,不以医生级别为唯一标准的收费特点越发突出。

在微医,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的一位主治医师图文问诊费是300元,仍颇受患者欢迎,已产生了1.5万的问诊量。昆明市延安医院一位儿科主治医师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在微脉平台问诊费定到了198元。各大平台上,也有部分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问诊费仅需十多元。

随着互联网医疗得到患者、医生等各方认可,线上诊费“天花板”升高。过去,诊费上限以几百元居多,而现在,几乎各家大型平台都有顶尖专家的诊费达到上千元,甚至两三千元。

平安健康上市之初曾在招股书中披露,除了自有医生团队之外,通过“找名医”计划与外部医生合作,外部医生每次咨询收费约在50元至500元之间。而今,平安健康合作的具有影响力的外部医生增多,部分专家视频问诊最高达到3000元一次。

总的来说,过去几年随处可见的免费、低价问诊逐渐减少,代之以层次更多的收费梯度。

事实上,早在疫情之前,互联网医疗就已认识到依靠免费问诊来获客并非长久之计。不过,2020年疫情暴发后,为了应对激增的线上需求,互联网医疗平台、公立互联网医院均大量采用了免费策略,是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也是在当时环境下“圈”一波用户的最直接办法。

现在,全面收费回归,是行业回归正轨,也是行业进程中的必然。

价和量双双增长,平台赚了吗

再看另一个维度的数据

2022年,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全年问诊量超过1亿人次;截至2022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累计咨询量达到13.11亿人次;截至2022年3月,阿里健康日均在线问诊服务量达30万次……

不只是这几家公司,包括一些专科型互联网医疗平台、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在内,服务量均处于增长中。

在大规模免费阶段,平台需按每单给医生发放补贴,接诊量越高、亏损越多。当付费问诊回归,且价格上限不菲,再叠加诊疗量增长的因素,在线问诊是否能为互联网医疗带来可观回报?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了解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问诊定价和收入分配原则。

通常,除了平台会推出特定产品,执行相对固定的价格,医生在这类产品中接单或“抢单”;普通问诊则主要由医生自行设置价格,平台仅对过高或过低的价格进行提示或建议。

image.png

常见的互联网医疗问诊类型,来源:公开资料

在大多数公司,平台基于诊费与医生分成。其中,平台收取20%-30%左右佣金,医生获得其余大部分收入。具体分成比例因医生的专业能力、专业领域、资历、信誉等有所不同,当医生在医疗技术、患者影响力、患者服务量、患者评价等维度贡献突出时,可能获得更高比例的收入。

也有公司在诊费之外单独收费。例如,好大夫在线从2022年4月起,根据图文、电话、视频几种问诊形式所消耗的平台资源多少,收取6元-20元之间的平台服务费,诊费则全部给到医生。

根据以上常规的定价机制和分成原则,理论上讲,当收费的医生更多、收费更高时,平台可获得的收入会相应增长。

再来看企业的收入数据表现。

目前,平安健康、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暂未在最新财报里披露来自问诊的收入,可见这笔收入在其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依然很小。其他已公布过财务数据的公司,大多也提到,问诊收入微乎其微。

近日,好大夫在线创始人、CEO王航透露,2022年以来,来自平台服务费的收入稳步增长,且公司正在拓展面向企业、保险公司等B端用户的会员服务,预计2023年能收支平衡。

整体来看,在线问诊收入的贡献现阶段仍然有限。全面收费、“天花板”升高、服务量增长与最终的收入体现之间,还有诸多影响因素。

例如,在部分平台,若患者有明确的复诊购药需求,由此产生的问诊处方是免费的,这部分服务量无法产生问诊收入。

再比如,对于高诊费的医生来说,其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将问诊服务进行产品化的规模复制。

江苏省一位胸外科专家在某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图文问诊价格是1000元(一次问诊持续2天)、1100元15分钟。他表示,在线上主要看患者的二维码图像、电子链接图像或DICOM电子影像;每个患者,尤其是肺结节患者,通常需要连续看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做出截图、标记、文字等诊断分析和处理意见;回复患者后,还会花时间在后续交流上。整体计算,为每位患者付出的时间大约为1.5个小时,加之线下工作忙碌,每天只能在线上接诊两位新患者。

也就是说,这部分问诊服务虽然单价高,但接诊量也小,产生规模化的收入并不容易。

不过,问诊全面收费、更灵活和多层次的定价,的确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和趋势,它的意义不只在收入本身。

赚钱少,为什么还必须做

单纯2C的服务本身并不足以支撑整体营收,这也是业内早已意识到的问题。然而,各大平台仍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医疗服务资源的投入与建设,进行多种收费模式的尝试。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尽可能填补运营成本,才有底气和实力去尝试更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能快速稳定提升收入规模的B端业务。

其次,合理的收费机制与产品体系搭配,能对患者进行筛选和分层,实现医生资源的更好匹配。

即使是在线上,医生资源也有限,名医专家更是稀缺。当互联网医疗普遍收费,用户大概率不会仅因为无关痛痒的问题发起问诊需求。当服务定价层次更加分明时,一个常见病患者大概率会选择十几元、几十元的医生,而不会花上千元与知名专家通一个电话、聊一会儿视频。

据企业反馈,在全面收费或单独收取平台服务费的初期,问诊量确实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问诊数据逐步回升。

如此一来,真正有需求、有不同程度需求的患者被筛选和细分出来,实现了资源与需求的更好匹配。

同时,多层次的收费能让更多医生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找到自己的位置。

互联网医疗经常谈“阳光收入”。的确,合理的收入是吸引医生入驻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是“合理”二字如何界定并没有固定标准。

当一位医生医疗技术进步、线上沟通技巧提升、广获患者好评时,可以提高自己的问诊价格,体现自身价值;当一位医生定高价无人问津时,就需要思考自身是否足够吸引患者。

一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看大量病历资料的内科疾病,医生可设置相对更高的价格,给患者尽可能多和实际的处理意见;而一些以手术为主,或关键治疗环节在线下、线上干预手段有限的疾病,医生可设置相对更低的价格,以吸引患者、进行术前交流为主。

不同医生在平台上都能有所取、有所得,才是“合理”,也才能有更多医生入驻。

最后,平台服务价值、医疗本质得以体现。

这两个词看似很虚,但又不得不落到实处。类似将医生问诊、平台服务分别明码标价的收费方式,既是平台商业化探索的路径之一,也直接向各方展现了平台服务的价值。对于当前以药品收入为主的公司来说,互联网医疗当中“医”的标签,使得平台必须围绕医疗本身下功夫。

让诊费花得值,平台还需做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的初衷并非展示互联网医疗诊费已与线下高端医疗服务相当,毕竟各大平台上,大众化的价格仍是主流;即使是专家名医,高价仍集中在几百元区间。

我们更多是想要探讨,这些诊费的行业意义何在,无论患者花几元还是几千元,怎样让患者花得更值、医生和平台收得更心安?除了此前多次谈到的合规、质量与安全等问题之外,再聊几个点。

近日,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一位医生在谈互联网医疗时提到,建议线上线下建立“高低搭配”的模式,例如,一位北京的专家接诊边远地区的患者时,当地配一名线下助手,使专家获得的信息更准确、做出的诊疗更安全有效。

在常规认知中,互联网医疗是提升医生效率的,但动脉网与医生交流时,不只一次听到这样的声音:患者素质和表达能力层次不齐,大多没有医学背景,线上交流反而降低了效率。高级别医生面对的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工作更加繁忙,对这一现象的感触也更深。

目前,大多平台嵌入了预问诊、AI辅诊等工具,帮助医生更加高效地获取患者病历资料。不过,面对复查病情、复杂场景,线下助手的作用或许更有效。

公立医院不缺患者,但医生希望在线上找到更多精准患者,仍然是一大批医生入驻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直接动因。平台在线下做拓展时,通过患者扫描医生码获得了用户;同时,也需要思考怎样建立可持续的、为医生筛选精准患者的渠道。

业内从线上线下公域引流,从药品零售、体检、基层等各个场景挖掘,获得更多精准患者,将是一个永久持续的主题。

总的来说,问诊收费是行业基础能力的体现之一。如果面向个人患者的服务都得不到认可,那么,整个行业也就失去了根基。

过去几年,政策驱动、需求增长,用户规模经历了短期内的爆发,如果说这个阶段的患者数、问诊量代表着用户对行业的认可程度;那么今后,用户是否为服务付费、付多少费,则将成为其对行业、对某个平台认可程度的新标准。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