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四有新人”强力介入 SNS跑马圈地又一波
“四有新人”强力介入 SNS跑马圈地又一波
中国B2B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8日 07:49:21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中国B2B研究中心讯)

        关于SNS,新一轮投资来了,然而,大争夺战才刚刚开始,这次的“战斗者”们恰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批重量级选手,它们有资本,有技术,有用户积累,有其他业务嫁接基础。这批“四有新人”包括新浪、搜狐、阿里巴巴、生意宝,甚至还有通信运营商大佬中国移动,他们将把SNS带向何种生存模式?

    又一轮SNS投资潮涌。

  今年“五一”之后,一股“SNS(SNS,全称SocialNetworking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热潮”再次被激起。阿里巴巴(1688.HK)、生意宝(002095.SZ,Toocle.cn)等电子商务巨头纷纷试水SNS,先后推出自己商务型SNS网站;新浪网、搜狐等亦表示要推出自己的SNS网站,大规模介入SNS业务;以中国移动通信为代表的通信运营商,亦按捺不住诱惑,试图在新兴的SNS“处女地”跑马圈地,试图锁定用户。

  与此前校内网、开心网、51.COM等不同的是,这一轮热潮,参与者出现了中国最主要的一批重量级选手,它们有资本,有技术,有用户积累,有其他业务嫁接基础,“‘四有新人’的介入,可以预见SNS争夺战才刚刚开始”,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研究员曹磊5月14日称。

  “未来SNS会成为每一个网站的部件”,奇虎网总裁周鸿称,他认为未来每一个网站都需要SNS,每一个网站都不是在孤立的提供内容、提供功能,每一个网站都希望它的用户互相进行交流。

  新SNS

  从全面摹仿美国SNS网站FACEBOOK开始,国内一批SNS网站崭露头角,校内网、开心网,这些以娱乐见长的SNS网站迅速蹿红,跑在了SNS第一线。就在最近,它们纷纷获得了继续的风投支持,开心网更是以第二轮2000万美元的风投介入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然而,“看上去很美”的地方终会成为风景,有风景的地方总会游人如潮。

  这次的“游人”来了重量级选手。五一节刚过,5月5日,国内电子商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对外确认,其生意人脉业务在经过一年低调布局后,即日起正式推出一款自主研发的SNS新产品——“生意人脉圈”,并进入正式推广阶段。该产品定位打造“生意人的专业SNS服务平台”,囊括了“贸易人脉圈”、“经销代理圈”和“区域商帮圈”的SNS网站将作为增值服务面向旗下“小门户+联盟”综合B2B平台生意宝开放使用。

  据悉,生意宝此次“生意人脉圈(sns.toocle.com)”的推出酝酿已有一年之久,定位于打造“生意人的专业SNS服务平台”,并将作为增值服务面向旗下“小门户+联盟”综合B2B平台生意宝开放使用。此举亦被业界视为:SNS在我国首度“嫁接”电子商务,开始由娱乐向“商用”转型与升级的开端。而阿里巴巴“人脉圈”的功能则相对比较简单,当然这样符合其用户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与此巧合的是,仅过一天,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亦推出了其商务SNS网站,这款名为“人脉通”的产品将于5月21日内部体验上线,上线初始,将会有5188名网商获得免费体验的名额。

  据介绍,阿里巴巴的“人脉通”要包含三大功能:挖掘生意人脉,快捷管理客户,个性电子名片。

  涉足SNS网站的并不仅仅是电子商务网站,新闻门户网站新浪网、腾讯网等均表示要介入SNS,前不久刚刚完成畅游上市意气风发的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也在近日电话会议上透露,搜狐近期也将大规模介入SNS业务。

  而以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等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亦加入了这一阵容,与生意宝涉水商务SNS的同一天,中国移动旗下的“用户的网上家园”SNS网站139.com宣布全面开放注册,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号登录,并提供在线短信、管理短信、聊天记录和个人通讯录、免费网盘、SNS及互动游戏等服务。在此轮SNS风潮中,甚至电信运营商的上游设备制造商如华为(正式推出面向白领的爱米社区)等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商业模式之争

  尽管SNS网站赚到了人气,却一直没有赚到真金白银,都还处在“烧钱”阶段。到底什么样的SNS能赚钱,或者说SNS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一直是业内讨论的重点。

  SNS网站以分布式运营为主体,让更多的用户创造内容,创建内容的用户群中会形成“意见领袖”,成为信息中心。而这些被创建的内容则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广告效应,他们的意见与热衷的内容本身就会成为广告,即“内容即广告”,这些内容再加上庞大的定位精准的用户群会吸引广告主的介入。

  目前开心网、校内网基本上都是以这种方式实现收入,如将荣威、丰田等汽车品牌融入到“争车位”游戏中去,以及校内网的“上校内,赢真车”等。

  “广告不应该是SNS的最主要盈利模式,尤其在发展初期”,资深互联网评论员刘兴亮认为,近年来,不管是外来的FaceBook、MySpace,还是校内、海内、蚂蚁网等,这些社区的用户都是按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形成的小圈子,很难出现好的商业模式。

  刘兴亮认为,在垂直行业,比如航运,如果有这样一个SNS网络,那它的商业价值就非常大,在垂直行业里推出SNS网站因为都是这个行业的人来这个SNS网络,这样可以避免犯SNS的“茫然的用户”通病。而网盛生意宝此次推出SNS服务平台无疑能为其带来更多的客户,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数据显示,当前SNS市场盘子仍很小,多数仍处于投入阶段。从SNS网站的市场规模来看,SNS网站营收规模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2008年市场营收规模达到7.6亿元,增长率达38.2%,其中近80%为网络广告收入。DCCI预计2009年SNS网站营收规模将达1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达31.6%,增长率略微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实从整个网络广告的大盘子来看,DC-CI下调了2009年度网络广告市场整体增长率至25%。但大多数网站仍处于投入阶段,尚未实现较大规模的盈利。

  一批尚处于投入阶段的SNS格局,让这些已完成资本积累的互联网巨头看到了商机,“SNS只是功能不是核心”,生意宝董事长孙德良认为,不把SNS架构在已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上肯定没有前途。

  “中国SNS成熟还需3-5年”,启明创投合伙人童世豪认为,坊间传言他与北极光投资共同完成了向开心网进行第二轮风投2000万美元的案子。他认为,尽管目前大家切入SNS行业的方式各异,但关键还是团队的执行能力、产品规划和用户的接受程度。他认为SNS的发展方向是社区、游戏、电子商务三者的结合,最终成熟大概还需要3到5年时间,这有赖于市场反应和团队能力,最终做到前三名的SNS才有价值。

  奇虎网总裁周鸿?则认为,SNS和以前的BBS(社区论坛)一样,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区形态。每一个网站都希望它的用户互相进行交流,所以未来SNS会成为每一个网站的部件。

  SNS类型

  ◆平台类:

  腾讯QQ.com:以即时通讯为基础的SNS平台;百度baidu.com:以搜索为基础的SNS平台等。

  ◆商务类:

  诺邻Wealink工具化SNS,海内hainei等

  ◆校园与娱乐类:

  开心网,校内网,51.com等。

  SNS发展历程

  ◆初级阶段:

  20世纪90年代开始,2001年NAPSTER推出集中管理模式的P2P音乐共享软件后,并运用到网络上来。这使得网站的在线用户3个月内达到500万。

  ◆中期发展:

  2004年SKYPE的在线用户在8个月时间内突破了150万,以及QQ在线用户突破1000万后,几乎每个公司都想拥有自己的即时通信软件。这个时期SNS概念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并纷纷试水。到2005年便形成了一阵SNS网站的飓风。

  ◆目前阶段:

  2008年上半年,网页游戏的发展也看好SNS的优势,纷纷涉足SNS平台运营Webgame,“网游社区化”盛行。

  SNS网站数量迅速增加,门户网站如新浪、雅虎也纷纷推出SNS的服务,还出现了一批垂直SNS网站,此外,以中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开始尝试SNS。

(来源:经济观察报

相关链接:

互联网巨头与通讯运营商纷纷“跑马圈地”SNS

阿里巴巴VS网盛生意宝 SNS领域再度“火拼”

生意宝确认涉水商务SNS 已吸引近百万企业会员(图)

阿里巴巴跟随生意宝“生意人脉圈”急推SNS服务 

 

网经社联合A股上市公司网盛生意宝(002095.SZ)推出消费品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该产品具有按需提款、按天计息、随借随还、专款专用、循环信用贷、全线上流程操作等特点,解决消费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下游经销商/网店因库存及账期造成的流动性差“痛点”。》》合作联系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