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质检总局查处400余件电商产品质量违法案件,公布5起典型案例。
质检总局上半年抽查5大类14种电子商务产品,抽查合格率为73.9%。
“双11”期间,质检总局扮演“神秘买家”抽检电商……
2014年,质检总局在电商领域的几次动作,曝光度极高。在这个年零售额超过10万亿元、拥有3亿消费者、质量问题频出的产业,质检总局开辟出执法打假的“第二战场”,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探索,保卫着电子商务领域消费品的质量和安全。
国抽诊断电商“三高”问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市场新形态和经济新增长点。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8万亿元,占GDP比重近20%,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2014年前3季度,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已经超过去年,超过了1.8万亿元,同比增长近50%。目前,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但与此同时,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尤其是利用互联网制售假冒伪劣问题的反映日益强烈。
为了促进电子商务的规范发展,严厉打击电商产品质量违法行为,2013年,质检总局通过网上买样组织对网上销售的16种电子商务产品开展了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还不到50%。
2014年,质检总局又组织对B2C自营业务的14种电子商务产品开展了国家监督专项抽查,从电商平台的自营仓库和天猫网站的旗舰店、专卖店上抽取样品,抽样合格率为73.9%。两次合格率均远低于线下产品抽查合格率。
由于电子商务通常是跨区域交易,商家的注册地、经营地、电商平台所在地、商品的发货地、消费者收货地不一致,流动性、跨界性、隐秘性等特点非常明显,给产品质量监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据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分析,从这两年抽查监管的情况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特点可以用三“低”三“高”来概括。一是产品抽查合格率偏低、假冒伪劣产品比例较高;二是标识标注比较规范的产品比例较低、“三无”产品比例较高,仅2013年的风险监测就发现有1/4的样品为“三无”产品;三是耐用类产品可靠性水平偏低、小家电产品安全风险比较高。(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