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主要观点:
高层指引性文件持续发声,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要“接地气”。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断累积着风险,P2P平台跑路、互联网配资造成资金脱实就虚等风险的爆发,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爆发式增长背后的监管问题。鉴于此,2015年7月份由国务院和央行分别发布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我们认为,这两个文件对互联网金融具有极为重大的指导意见!首先,高层鼓励创新和加强监管的态度是明确的,大方向上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但要规范化,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中介性质,通过建立第三方存管制度来解决客户资金安全隐患,防止平台挪用资金、沉淀大量资金靠赚取利息作为主要盈利模式;其次,促进互联网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而不是在互联网上进行资金空转。具有优质资产端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凸显。
互联网渠道扁平化同时也加剧了供应链金融需求,国内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结合衍生出新模式。传统模式下,多层次的贸易层级在产业链中承担了“垫资”任务,互联网导致产业扁平化、减少贸易层级的同时,也加剧了供应链金融的需求。阿里、京东等比较成熟的电商,均针对其供应商及入驻商家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低成本、无担保抵押的融资解决方案。
国内在工业时代赶上了互联网,互联网跟供应链金融的融合产生了与国外不同的新模式,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结合,四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整合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信息更透明。产业互联网平台面对的是整个行业而非单个核心企业,行业存量市场空间给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更为巨大的成长空间。
产业互联网平台充当着专业金融服务者的身份,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降低社会风险。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已经建立起来的交易场景,进而打通金融、支付、结算、仓储、物流的产业链闭环。由于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都在平台的监控下,因为对风险的管控和防范更有效,做到了银行所不能,真正实现资金端和优质资产端的对接,从某种意义上在充当着专业金融服务者的身份或者说是银行的前置风控部门。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起到优化的作用,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帮助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资金利用率。
信用体系的缺失是导致我国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核心问题,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启动,将助力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在发达的自由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之下,国外金融市场产生了多元融资渠道,加之较低的金融牌照管制门槛和规范的信用担保体系,能够有效地化解中小企业外部融资过度依赖单一渠道,为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特性决定了高频次、小批量的贷款特征,而拥有较少的可抵押资产以及金融配套体系尤其是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中小企业申请信贷的难度,造成银行对于中小企业授信的单位管理成本远高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难以改善。
我们欣喜的看到,近两年国家已经发布多项政策文件,加快担保信用体系的建设,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政策强势引导之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将对各行业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产生叠加与扩大效应。
推荐标的。
风险提示
1、部分产业互联网标仍处在培育客户进行撮合交易、或者完善线下资产(仓储物流)阶段,短期难以盈利,估值偏高。
2、线下客户转移到线上或者新开发客户的速度不达预期。
3、进行自营交易时要承担价格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