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为深入贯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革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全面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杭州自身产业优势,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杭州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的通知》(浙政发〔2015〕51号)要求,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布局的要求,抓住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以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互联网+”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实现“杭州智造”;以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杭州制造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绿色发展为着力点,打造“杭州质造”品牌。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大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制造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
2.坚持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3.坚持重点突破。充分发挥我市龙头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研能力和优势,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研究机构合作,突破一批引领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加强标准建设,掌握相关领域话语权,引领国内乃至国际部分产业的发展。
4.坚持质量为本。以打造“杭州质造”品牌为目标,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强质量攻关,在企业中普遍推广先进管理方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打造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工人队伍。
5.坚持绿色制造。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向制造强市转变的重要着力点,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降低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处置等全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
二、发展目标
(一)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发展高端化态势初步显现。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智能制造模式广泛推行,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工业领域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占据领先地位,涌现出一批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新的水平,两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高,柔性制造、网络协同制造模式普遍应用,建成完善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要指标。
2020年和2025年制造业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2025年 |
创新驱动 | 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 | 1.7 | 2.0 |
规上工业企业每百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 | - | 80 | 120 | |
规上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 | 37.9 | 39 | 40 |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 41.8 | 50 | 52 |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在规上工业中的比重(%) | 37.4 | 40 | 43 | |
融合发展 |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 | 85.7 | 90 | ≥100 |
装备数控化率(%) | 52 | 56 | 60 | |
机器联网率(%) | 23 | 35 | 50 |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 - | 28 | 30 | |
质量效益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 | 6.0 | 年均增长 6.0%左右 | 年均增长 6.0%左右 |
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率(%) | 23 | 24 | 25 | |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 | 9.7 | 年均增长 7.0%左右 | 年均增长 6.5%左右 | |
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制造业企业数量(家) | 7 | 8 | 10 | |
绿色制造 |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 - | 较2015年下降16% | 较2015年下降28% |
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 | - | 较2015年 下降16% | 较2015年 下降30% | |
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 | - | 较2015年下降10% | 较2015年下降15% | |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93 | 93以上 | 94以上 |
注: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之和。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云计算和大数据。着力打造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平台。推动基于自主创新云技术为核心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和扶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云计算和大数据核心企业,带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生态集群的健康发展。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平台技术和海量数据存储、处理、分析、挖掘、展示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并取得重要成果。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形成一批满足大数据重大应用需求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销售服务等环节的创新应用。专栏1 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专项行动支持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抓好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规模。推进阿里云、媒体云、金融云、“华三云”、“萤石云”、“中小企业服务云”等企业优势云平台和云服务的完善和应用。实施杭州市推进企业上云专项行动,以市场为主体推动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行业应用示范。到2020年,培育3至4家国际知名百亿级云计算和大数据龙头企业,200家中小型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企业,带动信息技术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到2025年形成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广泛支撑“互联网+”应用的态势。
——信息通信和网络设备。发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新一代网络优化系统、多制式融合通信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DN),开展下一代移动通信(5G)研究和应用,通过5G带动汽车电子、物联网应用、通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推进宽带海洋工程建设,构建速度快、覆盖广、成本低的海洋信息通信网络。突破新型计算、高速互联、体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术,推进核心路由交换技术、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量子通信等核心技术和体系架构的研发和试验网络建设。研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新型路由交换、新型智能终端、新一代基站、网络安全等设备,推动核心信息通信设备体系化发展与规模化应用。专栏2 5G车联网试点和核心网络设备发展专项行动落实省部合作协议有关内容,以西湖区云栖小镇为核心开展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试点,为国家占据制定5G通信标准的主导权打好基础。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通信三大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汽车制造技术产业发展制高点。到2020年,基于5G通信网的试商用部署进一步加快,基于新能源汽车的下一代互联网汽车产业和应用生态进一步形成,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云平台在交通治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推进网络等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开展新一代核心路由器的研制,推出面向云计算和SDN的核心交换机和全系列安全产品。
——物联网。以杭州高新开发区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着力打造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建设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千亿级物联网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物联网传感芯片、通信网络、终端设备、应用平台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新型标识、传感识别、网络支撑设备制造业,着力构建涵盖芯片设计、电子标签制造、读写器具生产与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提高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加快物联网技术与工业、农业、物流、交通、能源、环保等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力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智能安防、健康医疗、车联网、智能家居等领域开展应用和模式创新,培育物联网应用服务新业态。
——集成电路。加快集成电路芯片研发,提高国产化水平。推进YunOS、飞天操作系统芯片化,加快自主知识产权CPU芯片、北斗导航芯片的研发与应用。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共建研究平台,开展高端云服务芯片的研发设计。围绕不同行业应用需求,开发一批专用芯片和半导体器件。专栏3 集成电路发展专项行动以满足“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及泛在的智能终端产品对芯片小型化、微型化的需求为方向,聚焦存储器、中央处理器、移动通信、音视频处理、工业控制、功率集成电路、传感器、电源管理、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等芯片,提升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规模和水平。以加快推进14—16纳米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及大尺寸(8英寸、12英寸)生产线建设为切入点,提高杭州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能力。做大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优化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布局,建立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通过联盟协作,在新一代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电子信息设备。加快培育信息产品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实现电子信息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大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力度,打造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的生态链条,形成完整的上下游协同体系。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和终端的研发。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智能制造装备。开发焊接、涂装、装配、搬运、检测等工业机器人,提升机器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自主配套能力。研发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专用智能设备、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研制具有行业特色的自动化专用成套设备。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的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
——能源动力装备。研发应用于工业驱动、舰船动力、分布式能源的工业燃气轮机及关键部件。发展10万KW等级大型装备驱动用工业汽轮机及其关键技术、大型特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发展小型高效再热汽轮机、太阳能热发电专用高效膨胀透平动力装置、满足核一级规范的核电小型应急汽轮发电机组、海洋核动力平台专用热电汽轮发电机组。发展1000MW等级大型水轮发电机组、10MW级海上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海上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以及关键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栏4 能源动力装备发展专项行动推进燃气轮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制定重大技术标准。实施以燃机为关键技术的分布式能源/电站示范工程,加强自主研发燃气轮机的实际应用及推广,加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提高蒸汽—燃机联合循环效率。完善燃气轮机装置在不同应用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国内燃气轮机在分布式能源、工业驱动等领域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升先进燃气轮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到2020年,以燃气轮机为龙头装备的产业规模达每年百亿元以上,建成以杭州为中心的燃气轮机及其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制造基地。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各类城市地铁(轻轨)车辆、关键零部件(车辆转向架等)、车辆架修和大修装备。研发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地铁综合监控系统、牵引电气控制系统、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加快发展高性能盾构机、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等装备。
——航空零部件。研发高温合金、钛合金等材料的切削、高效成形技术和航空环保表面处理技术、航空数字化装配及检测技术。发展飞机铝合金和钛合金金属结构件、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飞机机身大部件、飞机内饰件精密注塑模具以及机场专用装备。
——增材制造装备。大力发展以3D打印为主要方向的增材制造装备,实现材料、软件、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开发,增材制造装备和服务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材制造企业。推动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使其成为复杂结构零部件小批量制造和工业产品设计开发的重要手段。
(三)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新一代汽车技术及装备。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加强核心芯片、传感器、车载信息系统(基于YunOS)、北斗定位导航系统等的技术研发和创新。积极发展智能汽车,重点突破多源信息融合、车辆协同控制、人机交互、环境感知、智能车载终端、自动驾驶、汽车电子身份识别等核心技术。着力提高发动机、变速箱等动力总成系统,转向、减震与制动等底盘系统,电子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以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为发展重点,推进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研发与产业化,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加强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的协同,提高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及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的本地化配套比例,形成整车与零部件、软件系统互动发展的格局。着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智能化技术,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安全运营管理系统建设,以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加快示范推广应用。推进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专栏5 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行动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完善充电网络建设。深化互联网、5G车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产品的融合,提升新能源汽车制造和运营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强化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等的运营安全监控,推进运营管理平台智能化建设,加强生产制造、车辆运营的安全管理。抓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新能源乘用车的推广工作,力争到2020年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80000辆,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到2025年形成新能源汽车广泛应用的态势。
(四)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
——节能环保装备。发展高效锅炉、余热余压利用、半导体照明、节能电机、换热器及热泵、变频控制、在线节能监测等节能技术和装备,积极开发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挥发性有机废气治理、气体提纯分离液化、碳捕获和封存、水污染治理、海水淡化、污泥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环保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全流程节能服务、环保工程总包、综合环境服务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建设国内先进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专栏6 节能环保装备发展专项行动以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气体提纯分离液化、海水淡化和其它高效节能装备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集成化、成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化。大力培育具备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维护管理等节能环保工程总包能力的综合服务商。到2020年,培育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3家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装备10种以上;到2025年,培育节能环保综合服务商5家以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节能环保装备15种以上。
——新能源装备。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光热、储能等技术和装备,突破新型光伏电池、大规模储能等产业核心技术;发展能源互联网产业,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智能微电网系统和能源管理云平台;鼓励发展面向水力发电、太阳能热发电、潮流能发电、核电、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的配套装备。
——新材料。重点发展先进半导体材料、有机硅材料、光通信材料,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型电池)材料、高性能膜材料、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绿色节能建材,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石墨烯等新材料,建成一批小微企业孵化器平台或创新创业园。
(五)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
——生物医药。重点发展靶向性治疗药物、蛋白类药物、个性化基因药物等治疗类生物技术药物,推进防治疫苗、联合疫苗等生物疫苗的研究和产业化,开展干细胞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探索。加快研发创新药物、化学制剂药新品种,推进大品种仿制药的产业化。促进传统中药二次开发,创制一批现代中药产品和新型中药制剂。
——高性能医疗器械。大力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医学装备,探索发展人造器官、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高附加值材料及制品。开发生物芯片、新型检测仪器、诊断试剂等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智慧医疗技术和产品。
(六)时尚产业。
——时尚服装服饰。依托杭州服装服饰业基础,重点发展丝绸、女装、童装、休闲装、纺织面料等行业。紧跟国际时尚流行趋势,通过加强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杭州元素与国外元素的融合,把杭州打造成国际丝绸时尚中心和国内领先的时尚女装基地。
——时尚皮革制品。以皮革深加工和时尚设计为重点,加快发展一批时尚皮鞋、箱包、皮具制品。逐步提升皮革制品的设计水平,打造具有独特设计风格的自主品牌,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
——时尚家居用品。围绕现代生活品质需求,重点发展时尚家具、厨具、家电、工艺美术品、家用纺织品等。注重家居用品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智能高效、美观舒适。加快打造国内重要的时尚家具、家电和厨具中心。
——珠宝首饰与化妆品。以“中国化妆品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发展高档珠宝首饰、化妆品业,进一步提升珠宝设计和化妆品研发水平,打造若干国内珠宝首饰与化妆品知名品牌。
四、主要任务
(一)以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
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统筹高等院校、优势企业、产业联盟、产业集聚区的创新优势,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开展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整合科技资源,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大学科技园、特色小镇等为重点,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孵化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推广应用“创客+”模式,加快建设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专栏7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引导企业集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积极推动研究成果产业化,健全转化机制,培育一批科技成果中介服务机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到2020年建成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3家;到2025年建成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0家左右,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6家。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强化核心领域创新。以成套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对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梳理一批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集中攻克一批事关我市重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重点产业产品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加快研发一批关键核心产品。
3.提高国际化合作水平。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水平,吸引相关领域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境外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等在杭州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以各产业园区、基地等重大平台为载体,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推动税收、信用、监管、人才服务等体制机制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跨国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获取境外先进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等资源。
4.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科技成果信息交互和共享平台,健全以科技成果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和技术经纪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关键技术专利导航试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专利组合。充分发挥金融对创新成果的催化功能,支持各类创新产业园设立创新引导基金;依托杭州互联网金融的现有基础,鼓励民间资本基金化;支持天使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与产业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支持海外资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
5.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支持创新发明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降低知识产权申请、保护、维权成本。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促进创新发明专利运用和转化。加大知识产权违法惩戒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协作机制。
(二)推进智能制造。
1.加快智能制造模式的推广应用。推进智能设计,促进企业研发设计与生产协同,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推进智能生产,广泛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在线监控、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推进智能管理,促进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推进智能服务,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基于个性化定制需求的企业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和服务体系。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提高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能力。专栏8 智能制造工程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着力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和销售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生产制造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样板。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到2020年,全市累计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00个,新增使用工业机器人2000台,创建50个“数字化车间”和10个“智能工厂”样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累计达到1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到2020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与2015年比较,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与2015年比较,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2.发展工厂物联网。围绕信息物理系统网络研发及应用需求,组织开发智能控制系统、工业应用软件、故障诊断软件和相关工具、传感和通信协议,实现人、设备和产品的实时联通、精确识别、有效交互与智能控制。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工艺优化、产品设备监控管理、环保监测及能源管理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全覆盖。培植工厂物联网技术服务企业,支持和鼓励本地骨干物联网技术服务企业积极创建工厂物联网技术标准、工厂物联网国家级实验室、工厂物联网产业联盟,促进行业间协同发展。
3.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深度参与国家工业互联网总体架构和技术标准体系制定,全面推进重点行业专项标准研制。选择装备制造、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智能化生产等应用示范,形成可批量应用的工业互联网集成解决方案。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加强物联网、数据中心与工业宽带建设的对接。积极培育和加强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化信息服务和运营服务,推进工业大数据应用与服务创新。重视网络安全系统研发,保护敏感信息与知识产权。专栏9 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工程加快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数据终端将工厂中的人员、机器、物料、工艺参数、环境参数、质量状况等要素联网,实时感知、实时指挥、实时监控,不断提升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持续竞争能力。在工厂物联网的基础上,基于公共云服务平台,整合传感网络、工控网络、宽带互联网,实现制造资源、人、产品之间的无缝联接和信息共享,进而支撑企业内部、企业间、企业与用户之间更高层级、更广范围、更深程度的协作优化,重点支持企业实现研发设计协同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能源管控集成化、服务模式延展化,利用大数据智能分析,促进资源实时互动和按需配置,逐步实现工业全领域、全产业链的协同制造、柔性生产,满足市场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三)优化产业生态。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型制造。积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制造化的融合。鼓励制造业外包非核心业务,强化产业链两端资源投入,推动产品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型。强化服务型制造,支持服务企业通过消费需求大数据分析,推广个性化、多样化的以销定产模式,实现精准生产和精确制造。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工业设计基地,打造“工业设计之都”。做大做强专业性工业设计企业,推进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业企业分设独立运作的工业设计中心。推动制造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制造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融资租赁、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商业模式。鼓励优势企业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2.优化提升中小微企业。加大中小微企业培育力度,强化企业精准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引导中小微企业由“低小散”向“高精优”迈进,优化中小微企业产品结构,提高品牌意识和品牌创建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搭建中小微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小微企业创业园和创业基地,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企业债务融资手段,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建设,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支持。专栏10 “单项冠军”培育工程对杭州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以培育“单项冠军”为目标,结合“创新型示范中小企业”培育工作,选择一批具有极强发展潜力、在细分行业具有领导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引进、融资等提供帮助;提高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通过持续努力,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细分行业的领军企业。
3.稳步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把好产业准入关,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新上产能项目。建立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实施资源、能源要素配置差别化政策,提升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能耗标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针对中低端产品供应过剩、高端产品供应不足的情况,引导产能过剩的制造业企业实施产品升级,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施“腾笼换鸟”,推动加工贸易型、劳动密集型、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产业向外转移,为发展高端产业腾出空间。
4.加快建设特色小镇。围绕“一基地四中心”城市定位和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要求,着眼于支撑杭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为统领,以“互联网+”、大数据等广泛应用为导向,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广聚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一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型企业建设为重点,生活服务便利、生态环境优美、创业环境优良、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小镇。鼓励特色小镇入驻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高端制造和研究开发项目,依托自身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支持各区、县(市)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产业集聚区和各类产业平台。专栏11 特色小镇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以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环保装备、高端医疗器械等为特色的小镇,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以特色小镇为依托,培育一批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服务化等现代制造元素向特色小镇集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助推制造业转型升级。注重生态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3A级以上的景区。到2020年,全市建成通过省、市级认定的特色小镇(工信领域)15个以上;到2025年,工信领域特色小镇创新能力、智能化水平、绿色制造水平在全省特色小镇中位于领先地位。
(四)推行绿色制造。
1.加快绿色改造提升。以化工、纺织、化纤、印染、造纸、电力、建材、电镀等行业为重点,广泛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能量系统优化、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能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整治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的企业,对能耗、水耗、排污超标、超总量的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施能耗限额标准,开展企业产品能效“领跑者”活动,提升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
2.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持续提高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打造若干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机等机电设备再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打造再制造基地。开发和推广水资源重复利用、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废液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促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再生利用。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3.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企业树立绿色制造理念,支持企业推行绿色设计,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显著提升产品节能环保和低碳水平。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培育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强化绿色监管,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要求,加强节能环保监察。开展绿色评价,支持企业开展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能源管理体系以及节能、低碳、有机、环境等绿色认证。专栏12 绿色制造工程组织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能效对标。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积极推进园区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专项防治。大力宣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组织开展绿色评价。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市级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到202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总量比2015年明显下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工业能源消耗力争实现零增长,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五)打造“杭州质造”品牌。
1.加强标准建设。实施制造业标准提升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开展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点。依托相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支持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技术形成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推进技术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管理标准化。
2.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以打造“杭州质造”品牌为目标,加快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提升制造业工艺和装备水平。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办法,推动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大力宣传和开发区域品牌价值。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引导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法律支持等服务。
3.加强产品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多渠道采集产品质量相关信息。实施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共享,建立质量诚信监管联动机制,加强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追溯信息电子化。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装备,对产品质量实施在线监测、在线控制,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建设一批国家、省、市级质量检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对优势产业实施产品抽查做到全覆盖,开展产品质量风险监测,推行质量“黑名单”制度。专栏13 质量品牌建设工程组织实施关键基础产品质量攻关,提升关键原材料、基础元器件性能的稳定性、精确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推广全面质量管理、6σ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重点企业质量品牌管理层培训。支持企业争创国家质量奖、浙江省政府质量奖。加快工业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支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区域品牌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构建一批企业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到2025年,力争形成有世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30个左右,世界知名制造业品牌50个左右。
五、保障机制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召集人,各相关部门和区、县(市)政府为成员单位,重点抓好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工作。各区、县(市)政府要加强对本行动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并积极推进落实。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进一步健全行业准入规范管理制度,积极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前置条件,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实施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改革试点,实施差别化的资源要素价格机制、“腾笼换鸟”激励倒逼机制、便捷高效的要素交易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努力盘活土地资源,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设立产业基金,引导重点行业、主攻领域的发展。优化财政资金扶持方式,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重大装备推广示范、企业技术改造,集中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联合担保”风险池和“助保贷”等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四)打造高素质制造业人才队伍。以技术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设计创意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加快实施“千人计划”、“人才新政27条”、全球引才“521计划”等工程,积极吸引一批海内外高技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加快培育“高校系”“海归系”“浙商系”“阿里系”等创新人才,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制造业高端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在职教育,推动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与制造企业合作,深化产学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强企业家培育工作,开展分领域、分层次的培训,提高企业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建立企业家交流平台,促进相互间的合作交流。
专栏14 “杭州工匠”培育工程
深化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认定制度,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职业技能评价、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互联网+”市场配置等服务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开展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行“5123”行动计划,力争每年培育以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技师工作站领衔人、首席技师、技术能手为主体的领军层级高端技能人才100名,面向杭州重点领域的骨干层级技师、高级技师和部分紧缺工种高级工2000名,高级工以上基础层级高技能人才3.5万名。
(五)支持企业创新产品的应用。定期发布杭产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创新产品的首台套示范应用,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区、县(市)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建立创新产业平台,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六)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简化工商注册、股权转让等手续,全面实行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五证合一”登记制度。打造“一网式”政策平台,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知晓率,开展线上线下政策服务互动,加快各项政策的落实。完善产业准入政策,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及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来源:杭州市人民政府 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