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研报:中银国际:私有云引领,公有云并进,云平台订单迎来爆发拐点
研报:中银国际:私有云引领,公有云并进,云平台订单迎来爆发拐点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0日 14:02:32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大量的IaaS层云计算数据中心将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中国市场上公有云与私有云的市场分割却和西方国家呈现迥异的状况,私有云架构将是运营商、金融企业与政府实现云平台迁徙的重点,成为引爆国内云计算市场的关键,2季度以来市场订单的井喷就是这种趋势最好的明证。

  主要观点

  全球云服务需求激增、公私并进,中国云市场偏好私有云。从2009年起全球云服务市场就维持了15%以上的高速增长,国内的增速更是超过了40%。在IaaS云计算领域,公有云与私有云两种架构都在加速增长,然而不同于欧美国家公有云远远大于私有云的市场分割格局,中国的私有云架构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上88.7%的份额。根据市场调查,由于对系统安全性与可控性的关注,使得国内61.7%的企业更偏好使用私有云架构,导致私有云相比公有云的市场增速更快,因此私有云将会成为国内云计算领域里较大的商业机遇。

  私有云架构优势契合中国企业需求,有望加速引爆市场。公有云与私有云架构都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OpenStack开源体系逐渐成为私有云的事实标准,私有云架构所具备的安全可控性高、应用稳定性好、软硬件扩展性高、管理过渡平滑、部署方式灵活这五大优势更能显著契合国内企业的需求,成为首选方案。国内私有云市场主要有两类企业,其一是主攻私有云的创新云计算公司,其二是原本公有云公司或云转型的IDC公司转攻私有云领域,近期各方的业务订单都有翻倍的增长。我们认为,国内私有云市场格局仍然未定,而行业参与者的竞争优势各异,未来都有成长为行业龙头的可能,蕴含巨大的投资机遇。

  三大重点行业的业务需求支撑私有云市场高速增长。从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76%的数据流量将承载在云化的数据中心,相对云化程度较低的国内云市场则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国内三大运营商在5G时代必需的SDN/NFV核心网是基于私有云架构来建设的,是私有云里最大的单体业务应用,单中国移动的网络改造就能带来超过100亿元的增量空间。还有以中国银联及国内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2020年时60%的国内银行将完成私有云架构迁徙,届时行业内将产生50亿元的市场业务需求。政府则是出于安全可控的因素,更倾向使用开源私有云架构。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IaaS层私有云服务公司不仅将迎来全球行业整体增长的红利,更在国内运营商、金融与政府三大行业自身的内生驱动力下,私有云市场将维持年化21%的高速增长率,2020年达到712亿元市场规模,成为加速云计算行业爆发的关键点。

  投资建议

  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向投资机会:

  1、在云平台软件方面具备产品基础的天玑科技、浪潮软件、东方通、博彦科技、*ST工新等

  2、重点IDC厂商有望向私有云等领域拓展的机遇:关注广东榕泰、高升控股、光环新网等

  3、在云平台方面技术能力引领市场的UMCloud、EasyStack、海云捷迅等公司

  风险提示

  技术路线风险、业务发展风险、竞争风险。(来源:中银国际 文/吴友文 编选:网经社)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