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基于“互联网+”的外卖食品具有配送快、价格低、配送上门、省时省力等优点,使得其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以江苏省高校为例,分析外卖食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加强外卖供应链安全监管措施的一些解决方法,以期加强整个外卖食品安全的管理,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
关键词:“互联网+”外卖;食品供应链;监管
一、研究意义
(一)对于商家而言,加强外卖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现有的服务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树立良好的商家形象。同时,还能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商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对于消费者而言,加强外卖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不仅可以让他们享受到安全的食品,更能体会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三)对于外卖平台来说,加强外卖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可以提高平台在整个外卖行业中的影响力,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还能够方便平台建立规章制度,对商家进行统一的规范化管理。
二、互联网外卖行业发展现状
网络外卖与传统外卖相比,具备互联网功能的优势,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外卖的市场痛点,随着“懒人经济”日益凸显,消费者的在线外卖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网络外卖市场发展迅速。2013年,互联网外卖行业还处于萌芽阶段,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从中国产业信息网对外卖市场的分析看出,中国在线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增速从2014年起就持续放缓,但市场规模的上升空间依然很大,2017年外卖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2018年达到2,430亿元。(图1,数据来源于中国产业信息网)
在外卖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用户规模会呈现大幅度的增长。从中国产业信息网对外卖用户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17年中国在线餐饮外卖用户规模较2016年增长19.1%,正式突破3亿人,2018年达到3.55亿人。用户规模增长速度将趋于稳定,未来在线餐饮外卖平台将从服务多样性与服务质量方面着手,增强存量用户粘性的同时吸引增量用户。
三、外卖食品供应链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材质量不过关。外卖是餐饮业的一个很重要的获取利润的节点,所以很多商家会选择在这一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很多商家会将第一天未烹饪完的食材在第二天甚至是第三天继续用来烹饪食物,在食材的存储过程中,食材的新鲜感会发生破坏甚至是霉变。甚至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故意购买质量不过关或者是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在传统的实体餐饮店进行消费时,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将食材提供给消费者进行观察,以此来进行观察食材的新鲜程度。但在互联网模式下,由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消息不对称,因而消费者想要判断食材是否新鲜具有很大的困难。这也会很容易导致消费者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在南京江宁大学城的200份(有效问卷189份)学生调查问卷中,发现有11%的人会出现偶尔不适的情况,有3%的人经常出现不适的情况。在南京江宁大学城的150份(有效问卷137份)商家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6%的商家食材大多是存储一天的,有15%的商家是只存储当天的食材,有14%的商家是存储两天的,甚至还有5%的商家存储食材是超过两天以上的,这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外卖食材安全的关注。
(二)外卖平台监管机制不完善。目前,占据外卖市场上市场份额半壁江山的是饿了么和美团两家外卖平台。外卖平台是一个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平台。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映射在互联网交易中则更为明显。在网络交易市场中,由于产品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性所造成的“柠檬”效应不仅存在,而且还有加重趋势。互联网增加了监管难度,对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新挑战。在网络外卖的大潮中第三方网络平台是“市场主体”,而随着飞速发展,应明确自己也是“监管主体”的责任。新《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有一些外卖平台为了占据市场份额,对于没有经营许可证的餐饮店,采取容忍的态度,降低进入门槛,让这些无证经营的店家进入平台。即便是对有营业执照的餐饮企业,外卖平台也不会将商家的许可证放在显眼的位置,方便客户查看。平台的审核和监管不力,也是导致食品外卖安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外卖配送材料不合格。食品从商家手里运到消费者手里,必须要通过接触餐盒才能达到运输的目的。所以,包装材料的安全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外卖是否安全卫生的一个环节。GB 18006.1-2009《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标准中要求:“包装箱内应附有说明性标签,并注明执行标准号、生产厂名或商标”等,若餐盒没有任何标识,则属于不合格产品。有一些商家为了降低外卖成本,会“以劣充好”,购买劣质的包装盒来代替优质合格的包装盒。而这些劣质的包装盒遇到高温后就会释放出有害物质,残留在食物上,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四、“互联网+”外卖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实施对策
(一)建立外卖信用评价制度,将商家与个人信用结合。由外卖平台发起,对平台上的商家实行外卖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制度推广开来。建立卖家信用档案,在这个档案里有商家的信用情况,消费者能够随时查询。通过这项制度,能够将商家与消费者连接起来,同时与商家的个人信用挂钩。消费者对商家进行评价,进行打分,每个月外卖平台对商家进行一次比较。外卖平台通过消费者的反馈,对商家实施信用管理。对于信用评价非常低的商家,平台将会进行处理,以保证外卖平台的纪律性。对于信用评价比较低的商家通知进行改正。对多次通知而不进行改正的企业同样进行更进一步的处理。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减少刷好评现象的出现,力求保证每一条用户评价的真实性,尽可能地使消费者能够获取可靠的信息。同时,对于信用评价较高的企业给予奖励,来激励商家整改外卖服务,提高外卖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树立良好的外卖平台形象。对于提供虚假营业执照的商家,严格进行打击,以此来保证从事外卖商家的合法性。不仅如此,通过信用评价制度,能够防止商家进行不符合卫生条件的操作流程,使得食品制作过程更加规范化,对于社会的信用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推广“外卖制作透明化”。由于当前大多数的商家不会将外卖食品的制作过程公开,消费者难以看到食物的食材和加工过程,这就会增加外卖安全的不确定性。通过监控系统,向消费者展示食物的清洗、烹饪和打包的过程,既能增加消费者对食材的信任感,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商家用低劣的食材来代替好的食材,并导致消费者的安全问题。
建立“外卖制作透明化”主要就是让食品的制作过程透明化,能够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商家的外卖,同时还能够为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卫生检查提供了保障。通过公开制度,接受公众监督。通过互联网技术,“透明化”可以对整个外卖行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以往商家都担心“透明化”会导致自身的制作过程会被盗取,从而给自己带来损失。但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消费者主动地加入到管理商家的队伍中来。推进“透明化”能够促进外卖行业的积极监控发展,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监督也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促进社会监管体制更加民主化,同时通过消费者的参与,使得商家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制作过程更加规范化、流程化,使消费者更加放心地购买商品。
(三)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义务,包括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取得许可证的审查义务;制止、报告违法行为的义务;严重违法情况下停止提供服务的义务。其中,并未明确政府、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社会大众的职责分配。各地政府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中应该明确卖家和平台的权利及义务。
(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当前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共享的世界,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共建“互联网+外卖食品安全大数据风险交流”平台,利用大数据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达到对外卖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商家与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息公开化,实现管理部门对卖家的联合管理。外卖平台和监管平台双管齐下进行公开、透明的信息化管理。在这个信息平台上对合法的商家进行表扬,对于不遵守规则的卖家进行通知整改,使得不良商家“无处可逃”。同时,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对不法商家进行抵制,并将其进行信息公开,防止其再次进入外卖平台,在外卖行业无法立足。
(五)建立互联网外卖行业联合标准。虽然外卖发展得很快,但是调查显示,不同的外卖平台实行各自的标准,相互之间的标准不同,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些外卖平台可以方便消费者进行订单跟踪,使消费者能够知道订单的配送状态,但是有些平台却不提供订单的实时跟踪和查询。与传统的餐饮业不同,外卖行业由于其动态性和主体差异性,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进而降低外卖商品的质量。但是,正是由于难以建立行业标准,这就更加凸显出建立行业标准的重要性,所以建立外卖行业标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例如,可以通过二维码技术,使顾客了解自己购买的商品的具体信息,甚至是原材料的采购来源。在餐盒、餐具等外卖服务上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实行标准化管理等。因此,需要完善的行业标准来促进整个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消费者满足感和服务水平。
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的标准化管理,所以各个平台要集中各自的优势建立统一的外卖行业标准,促使其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五、小结
对互联网外卖行业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外卖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制约外卖行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外卖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保证食品外卖安全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外卖平台、社会监管机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进行管理,实现互联网外卖行业的健康发展。(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 文/武贤凯 姜方桃 薛晶晶 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