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金融>商务部:支持国企购买供应链运营服务 服务外包或迎新机遇
商务部:支持国企购买供应链运营服务 服务外包或迎新机遇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5日 09:38:46

(网经社讯)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快速发展,已成为生产性服务出口的主要实现途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外包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的新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更多需要分工不同、交融合作、技术创新与主业聚焦,因此服务外包也成未来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01

政策指引下

服务外包或迎新机遇

1月14日,商务部等8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支持信息技术外包发展,将企业开展云计算、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范围,培育一批信息技术外包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

到2025年,要将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作为生产性服务出口主渠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数字化业务占比不断提高,服务外包成为我国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产业价值链层级的重要渠道,信息技术外包企业和知识流程外包企业加快向数字服务提供商转型,业务流程外包企业专业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布局更加优化,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服务外包接发包中心。

到2035年,我国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年均产值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更加突出,服务外包成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方式,成为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力量,成为打造“中国服务”和“中国制造”品牌的核心竞争优势。

02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供应链金融或成服务外包新典范

其中,支持业务运营服务外包却是商务部首次提出的服务外包内容之一。

指导意见对此也做出明确指示,即各级政府部门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断拓宽购买服务领域。同时,鼓励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依法合规剥离非核心业务,购买供应链、呼叫中心、互联网营销推广、金融后台、采购等运营服务。

通过该项政策指引,我们不难看出,供应链所衍生的创新与应用将“大有可为”。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推动供应链与金融交融发展。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业务运营外包情形。这一方面便于金融机构聚焦主业,研发更多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将信息技术,特别是“物大云区人”等新技术嵌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中,这样既可以促进资金在实业中的高效运用,也可以降低金融风险事件“爆雷”的可能。

例如,某国有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便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其将自身业务数据嵌入到金融科技公司平台上,再通过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融资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同时,对一些已融资企业进行全天候风险预警,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监督借款企业是否存在信用风险等。

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银行通过将业务运营服务外包,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还可以减少人工失误与道德风险的发生。这样一来,银行只需聚焦主业,即可实现业务转型升级。就像国内某知名供应链金融专家所说:“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科技赋能金融创新”。

(来源:万联网)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