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9月8日,《人物》杂志社一篇名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朋友圈刷屏,引发关注。文中提到外卖平台服务效率提高背后,是系统算法在不断压缩配送时间,而骑手为了避免差评、维持收入,不得不选择逆行、闯红灯等做法,无形中也为其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一场外卖小哥的“生死时速”之外,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思考平台、骑手以及用户三方关系间的“天平”究竟如何方可达到“平衡”?一方面,9月9日凌晨,饿了么宣布将发布新功能: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如果你不是很着急,可以点一下,多给骑手一点点时间。同时,饿了么将对历史信用好的骑手提供鼓励机制,他们的个别订单超时将不用担责。美团方面则表示,暂不回应此事,下周会举办小范围的外卖业务沟通会。
在外卖平台饿了么迅速做出“人性化多等5分钟”的回应上,被质疑“甩锅”消费者,简单粗暴地给用户出了一道选择题,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不买账。那么,究竟是谁将外卖员“困在系统”呢?
不置可否,点外卖早已经融为当下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而外卖小哥成这一行为中与消费者距离最近的一环,外卖小哥作为基层服务工作者,文章中直接行业痛点,将行业规则赤裸裸暴露于阳光下,引发了民众对外卖小哥的同情,更是对平台规则设定的质疑。
“外 卖平台在利用现代科技给自己带来便利、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但却没有承担起相应的风险。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并非是缩短的5分钟送餐时间,而是可预期的送餐 准时性,看似‘人性化’的新功能,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把改善现状的义务推给了消费者。”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旻表示。
李旻进一步表示,首先,在大数据和算法的加持下,外卖平台得以不断缩短送餐时间,平台惩罚规则的完善和评判的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提升了服务质量, 也使得更多的消费者愿意选择外卖。但是,派送的时间限制和对骑手的惩罚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比如,送餐路线不应违反交通规则、送餐时间应当预留一定的容错 时间、受到的惩罚应当与其获得的报酬相匹配。此外,还应该有畅通、高效的申诉渠道,避免系统误判。从文章的报道来看,外卖派送的时间限制和惩罚规则显然是 不够合理的。
其次,就缩短派送时间和变更惩罚规则来说, 外卖平台属于电商服务平台,需要受《电子商务法》的约束,《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平台修改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的,应当在首页显著位置公开征求 意见,并采取合理措施确保有关各方能够及时充分表达意见。修改内容应当至少在实施前七日予以公示。因此,如果该规则的变更未能满足上述要求,对骑手来说, 应当是无效的。
“目前,外卖骑手基本分为专送骑手和众包骑手两种,专送骑手一般为外卖平台合作的第三方公司的全职员工,上班时间固定,与第三方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外包骑手属于兼职,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接单。对于后者与平台之间属于何种用工关系,司法实践中亦存在争议,部分法院认为不构成劳动关系,部分法院认为构成劳动关系,部分法院则认为构成劳务关系。个人倾向于认为众包骑手与平台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李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