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本文主要介绍乡村数智化新基建工程解决方案,涵盖乡村数智化建设背景、顶层设计、功能规划以及未来展望。方案旨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通过 “网络 +” 乡村振兴模式,实施 “七项帮扶举措” 和 “七大乡村数智化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注智赋能,解决乡村管理与服务中的诸多问题,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1. 乡村数智化建设背景
数智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方向与数字中国建设重要内容。加快其发展,在 “三农” 领域建设和运营信息基础设施意义重大。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比如借助新技术实现精准种植、养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能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让乡村管理更科学高效,服务更便捷;还能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拓宽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全面实施 “‘十四五’数智乡村振兴计划”,依托 “网络 +” 乡村振兴模式,以 “七项帮扶举措” 和 “七大乡村数智化工程” 为路径,助力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成果,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1 项目建设概述
1.1.1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严格落实 “四个不摘” 要求,持续开展人才、资金、智志、消费、产业、民生和党团等 “七项帮扶举措”。为乡村引入专业人才,提供发展资金,开展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扶持特色产业,改善民生条件,加强党组织建设,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1.1.2 新基建工程
推进新一代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地区 5G、物联网、千兆宽带网络发展。提升乡村网络质量水平,完善涉农信息服务和终端供给,为乡村数智化转型奠定基础,让乡村居民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促进信息流通。
1.1.3 乡村产业工程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经营管理融合,如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运用物联网实现智能灌溉、施肥。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乡村经济新业态,盘活农村产业资源,带动乡村就业和经济增收,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1.4 乡村治理工程
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深化民生保障和信息惠民服务。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建设平安乡村、智慧乡村、美丽乡村,实现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组织振兴。比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强治安管理,改善乡村环境。
1.1.5 乡村教育工程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家庭远程对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让乡村学生享受到城市优质课程。推进乡村中小学校园管理信息化,提升乡村互联网家庭教育水平,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1.1.6 乡村医疗工程
开展远程医疗平台及应用建设,让乡村患者能远程咨询专家。推动乡村医疗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和农民健康水平。
1.1.7 乡村文化工程
通过音乐、阅读、视频等多种形式繁荣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和传播,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风文明、文化振兴,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1.1.8 乡村金融工程
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开展农民信用购机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优惠金融服务。激活乡村要素资源,“十四五” 期末实现基于信用评估的终端和农机产品购买服务覆盖 50 万农民,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富裕。
1.2 乡村数智化顶层设计
1.2.1 顶层设计功能
以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为主线,将网络信息服务全面融入三农。持续强化组织、人才、资金保障,以数智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涵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慧农业、普惠金融等多方面功能,满足乡村不同发展需求。
1.2.2 平安乡村平台及相关系统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包含人脸识别、车牌识别、村庄平安、河道监控、农田监控、企业生产监控等系统,实现对乡村各区域的实时监控。平安乡村平台设有网格管理、特殊人员管理、重点人员维稳、垃圾管理、住房信息管理等模块。
网格管理模块将乡村划分为单元网格,加强对网格内部件和事件巡查;特殊人员管理模块关怀特定老年群体,通过智能设备紧急报警处理意外;垃圾管理模块借助智能摄像头和垃圾箱管理垃圾处理;住房信息管理模块方便查询、修改、统计本村住房建设信息;重点人员维稳模块对特定人员进行周期处理。智能政务终端包括平安乡村 APP、智能垃圾桶等,方便乡村管理和服务。
1.3 乡村数智化建设总体框架
1.3.1 参与主体与数据库
涉及物业公司、居民公众、政府工作人员、乡村居委会、市场服务企业等主体。公共资源信息数据库存储人、地、事、情、物、法人等信息,为乡村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1.3.2 业务平台与基础设施
乡村社会综治与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基于 SOA 业务架构,结合 GIS 地理信息,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和统一信息门户。提供社会综治、共商共治、物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等功能。涵盖监测终端、传感设备、摄像头、移动智能终端、PC 桌面终端等,通过宽带网络、无线网络、物联网连接,构成乡村数智化建设的基础支撑。
1.3.3 保障体系
包括政策标准保障体系和制度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乡村数智化建设规范、安全推进。
1.4 乡村数智化能解决的问题
1.4.1 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乡村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数智化助力实现从 “管理” 到 “治理” 转变,引入多方参与,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1.4.2 基础数据获取
解决基础数据采集效率低、数据不全、不真实有效等问题。通过门禁卡办理采集流动人口动态信息,利用数据采集平台实时采集各类信息,为乡村管理提供准确数据支持。
1.4.3 满足居民服务需求
满足居民对乡村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建设安全、智能乡村,提升居民居住幸福指数,如打造智慧生活 APP,涵盖便民、医疗、交通、养老等服务。
1.5 乡村数智化的建设目标
1.5.1 网格化精细管理
通过网格化管理,实现乡村综合治理。划分单元网格,配备网格员,加强巡查,建立监督和处置分离机制,创新社会综治体制。
1.5.2 畅通沟通渠道
建设乡村微信公众号或门户网站,畅通政府与居民沟通渠道,收集民意,建设共商共治局面。
1.5.3 构建综治网络
整合安保力量,发动群众,构建综治责任、服务、排查、调处网络,多部门协同联动,化解不稳定因素。
1.5.4 整合服务资源
整合政府资源,实现 “互联网 + 服务办事” 模式,设立统一电子政务办理界面,实现 “一证通”。
1.5.5 提升民生服务
用智能设备,提升乡村民生服务和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水平,打造智慧生活。
1.5.6 优化政务服务
建设 “政务一体机”,减少人工座席,节约人力资源,提供预约上门服务,提高民生服务水平。
1.6 乡村数智化建设的具体应用
1.6.1 网格管理
无缝划分网格,绘制网格区域,明确网格员职责。网格员持证上岗,一日双巡,负责数据采集、服务代办、矛盾化解等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
1.6.2 基础数据管理
全面掌握乡村资源数据,以人、事、地、情、物、法人等为管理要素,实现人房关联、以图管房、以房管人。通过门禁卡采集流动人口动态数据,保持数据鲜活。
1.6.3 “一张图” 管理
建立数据采集平台,运用多种技术实现对区域内各类信息直观管理和深入应用,包括人员定位、区域统计、应急指挥等。
1.6.4 综合治理
涵盖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等十多类事项,实现三级业务闭环。通过微信公众服务平台上报案件,指挥中心立案、派遣,执法人员处置反馈,网格员核查结案,确保问题全覆盖。
1.6.5 特殊人员关怀
与平安乡村平台联动,为特殊人员配备智能设备。如为老年人提供手持呼叫器,触动报警即通知网格管理员,及时处理意外伤害。
1.6.6 垃圾管理
智能垃圾桶自动上报收运位置、垃圾满溢等状态,监督管理云进行可视化管理和实时监控,自动指派垃圾收运车。实现 “四定” 管理模式,规范作业流程,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1.6.7 房屋信息管理
通过手机 APP 采集房屋信息,进行调查登记和档案管理。建立房屋 “一楼一档”,为房屋安全巡检、决策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1.6.8 智能监控系统
统一视频监控平台,使用一个监控探头完成多种监控任务;统一视频存储平台和控制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高效管理。对河道、企业生产等进行监控,保障乡村安全和生产秩序。
1.6.9 政务终端
智慧政务顺应趋势而生,移动政务终端由专用智能终端和智慧管理平台组成,助力多部门精细化管理。解决人员管理、事件管理、指挥调度、设备适配、存证管理等难题,提升执法和监管效率。
1.7 乡村数智化展望未来
乡村数智化新基建工程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深入,乡村数智化将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未来,还可不断探索创新,拓展应用场景,让数智化更好地服务乡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