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截至2月28日,智能快递柜网络运营商丰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丰巢”)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已超6个月,正式失效。对此,丰巢方面回应称,招股书失效属港交所的正常机制,公司IPO事宜正在推进当中。
一、丰巢的业务模式与市场地位
丰巢成立于2015年6月,作为顺丰旗下的智能快递柜运营商,凭借资本优势迅速扩张。通过收购中集e栈和并购中邮速递易,丰巢的市场规模迅速壮大。截至2024年5月31日,丰巢智能柜数量达到33.02万组,覆盖20.9万个社区,成为国内最大的智能快递柜运营商之一。若成功上市,丰巢将成为“快递柜第一股”,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
然而,丰巢的业务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其核心收入来源包括向快递员收取的柜子使用费(0.2元-0.4元/柜)以及向用户收取的滞留包裹畅存费(超过18小时后每12小时收取0.5元,上限3元)。这种“双向收费”模式虽然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也引发了用户和快递员的不满。
二、财务表现:亏损收窄但仍未稳定盈利
根据丰巢披露的财务数据,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亏损20.71亿元、11.66亿元和5.41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亏损14.14亿元、8.42亿元和1.85亿元。尽管亏损幅度逐年收窄,但直到2024年前5个月,丰巢才首次实现盈利,期内利润为7160.2万元。
尽管财务表现有所改善,但丰巢的盈利模式依然面临挑战。一方面,滞留包裹畅存费虽然为公司贡献了7%的营收(2021年-2024年前5个月共计8.08亿元),但这一收费政策引发了用户的强烈不满,甚至被部分用户称为“霸王条款”。另一方面,快递员的使用费虽然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快递员对费用的敏感度也在提高。
三、政策环境:新规对丰巢的挑战
2024年3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新修订版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快递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或快递服务站。这一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了丰巢的业务模式。此前,丰巢的快递柜投放主要依赖于快递员的自主选择,而新规要求快递员必须获得用户同意后才能使用快递柜,这无疑增加了丰巢的运营难度。
此外,中国证监会在2024年9月要求丰巢补充说明其协议控制架构、业务经营合规性、滞留费用及包裹服务费的金额、占比情况,以及客户信息收集、储存、使用及数据安全情况。这些要求反映了监管层对丰巢合规性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其收费政策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四、用户反馈:超时费成槽点
丰巢的滞留包裹畅存费政策一直是用户吐槽的焦点。许多用户反映,快递柜的超时提醒往往在深夜发出,导致用户无法及时取件,最终被迫支付超时费。例如,南京的方先生在2024年3月3日收到快递柜的超时提醒时已是深夜11点,次日取件时不得不支付0.5元的超时费。类似的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用户普遍认为丰巢的超时费政策缺乏人性化,甚至被戏称为“快递柜刺客”。
此外,丰巢的用户体验也备受诟病。许多用户反映,快递柜的取件流程繁琐,尤其是在高峰期,取件效率低下。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削弱了丰巢的市场竞争力。
五、未来挑战与展望
丰巢的IPO之路受阻,反映了其在合规性、盈利模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多重挑战。首先,随着《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的实施,丰巢必须调整其业务模式,确保在合规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其次,丰巢需要优化其收费政策,减少用户的不满情绪,提升用户体验。最后,丰巢还需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确保用户信息的隐私和安全。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丰巢作为智能快递柜行业的领军企业,依然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未来,丰巢可以通过多元化业务拓展、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优化,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然而,如何在合规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将是丰巢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