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零售>2010我国电子商务政策解读报告之市场背景
2010我国电子商务政策解读报告之市场背景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6日 10:52:30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在国家相关部门着力酝酿出台一系列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及优惠政策中,电子商务行业整个市场隐藏着的巨大发展潜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为此,网经社特发布《2010我国电子商务政策解读与预测研究报告》,从多方面进行政策详细解读。以下从电子商务的行业规模、资本关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市场因素进行全方位解读。

  (一)行业规模方面因素

  据网经社即将发布的《2009-2010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监测报告》显示,截止到2009年12月,我国规模以上电子商务网站总量已经达1.75万家;电子商务服务类企业营收累计达到163.5亿元人民币;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250万,中国网购用户的规模已经突破了1.3亿人;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到3.54万亿元等。从以上数据中可看出,国内电子商务行业已整体跨入了厚积薄发后的爆发式增长阶段。

  2009年,各大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都快速上升,而网络购物零售额上升速度最快。作为电子商务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网络购物,发展的空间异常广阔。

  (二)资本关注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大量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产生,获得融资的电子商务企业呈逐年增长趋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更是让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对未来投资电子商务充满信心。

  在电子商务企业借风投融资的案例中,近期,B2C电子商务企业京东商城确认,该公司已获得老虎环球基金领投的第三轮首笔风险投资,目前7500万美元已到账,今年底前还有第三轮第二笔融资到账,总金额将超过1.5亿美元。而近日,新兴B2B公司敦煌网宣布完成第三轮千万美元级别融资。

  春节后,A股资本市场显示出了对电子商务题材与概念股的强烈追捧。此外,数十家风险投资机构也向网经社表示,要求推荐具有创新商业模式与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公司融资项目。不难判断得出:资本对电子商务投资的热情还将持续升温这一结论。

  (三)发展趋势方面因素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目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并且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而在我国,电子商务在消费市场中正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形式所具有的价值,它不仅会改变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而且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与结构。在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电子商务将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国际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巨商们早就看中了中国的潜在市场和无限商机,如百度与日本乐天的战略合作。无疑,网络必将成为跨国集团和国外企业的首选目标,投资热点和开发热点。

  (四)网购发展方面因素

  在网络购物迅猛发展当头,C2C平台的广泛存在的假货及个人卖家售后服务问题,却成了阻碍我国网购健康、持续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国内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背后,却因相关法规的匮乏,导致繁荣背后问题丛生,很多法律盲区让从业者、消费者无所适从。这时以引导和规范电子商务活动,防范和减少网上交易风险的综合性电子商务法显得极为紧迫。同时,电子商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遭遇传统法律规则和商业惯例的障碍,电子商务的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立法保障。(文/网经社分析师张周平、冯林)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注册免费体验全部)基于电商行业12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