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摘要:在滴滴快的合并、Uber大力拓展中国出行市场后,打车APP的创业热潮已经在寒冬影响下褪去。那些创业公司,曾经踌躇满志的要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可最后,或是沦为成功者脚下的白骨,或是被迫转型、收购。
14年时的我,不会想象仅仅在1年后,我在杭州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打车软件。这一切,源于2010年6月,Uber的诞生。
最初,Uber只提供的高端商务叫车(专车)服务。2011年,在Uber两次融资共4950万美元后,推出了低价预约出租车(打车)的服务。一年之后,Uber进军非出租车共乘(拼车)服务。
Uber新模式的火爆,看似简单的模式让国内的创业者看到了新的风口,于是国内出现了众多Uber模式的效仿者:
2012年3月,摇摇招车上线。
2012年8月,快的打车上线。
2012年9月,嘀嘀打车上线。
2013年4月,大黄蜂打车上线。
2013年4月,打车小秘上线。
……
据统计,鼎盛时期的出行市场上共有30多种打车软件。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打车软件只剩滴滴与Uber(专车另说)。
2015年的出行创业圈
2015年是中国移动出行需求爆发式增长的一年。短短三年的时间,移动互联网就将出行这个传统行业改造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并开始引领全球的新兴行业。
零点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主要一、二线城市用户对移动出行平台支持率高达86.7%。从司机数、用户数和订单数来说,中国的移动出行领域也毫无疑问成为全球最大的出行市场。
国内出行市场规模广阔,从易观智库的对未来专车市场交易规模的预测就可看出。即使在市场规模增长放缓的情况下,2018年的市场规模将是2015年的两倍。而2015年,出行领域创业公司的融资事件又创新高。
由此看来,交通出行这个细分领域看起来还有很大的创业空间。
不过,事实证明,出行领域的创业,没有那么简单。
近六年来诞生的该领域创业公司逐年对比数据。“稍有常识”的人都能发现,2015年出行领域的创业者变少了,是3年来最低。
原因很简单,陪太子读书不好读啊。早在2013年起,出行创业圈就进入了“抱大腿时代”。
2013年4月,阿里资本宣布投资快的打车。
2014年1月,腾讯投资滴滴打车;5月,嘀嘀打车更名为“滴滴打车”。
2014年1月起,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开始了补贴大战,总计补贴数十亿元。
抱了腾讯与阿里的大腿,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开始玩命的烧钱,其他创业公司也加入其中。经过2年的厮杀,2014年底的打车市场变成了滴滴与快的天下。
在大部分打车软件被日益边缘化2015,Uber成了滴滴快的最大的威胁。看着2014年底接受了百度投资的Uber气势汹汹而来,我想当时的滴滴快的内心是崩溃的,于是赶紧从冤家对头变身恩爱夫妻,在2015年的情人节居然合并了。
于是,2015的打车软件市场,是这样的情景:滴滴抱着资本的大腿,不停的收购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打造自己的“生态体系”;Uber一边辛苦融资、与滴滴斗法,一边还要与政策博弈,其他滴滴、Uber还未大力布局的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在欢乐的自嗨。
不久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专车市场发展研究专题报告》,报告称“专车市场已经形成了滴滴一号专车以87.2%的使用率稳居第一,Uber后起直追,神州、易到(已被乐视收购)等凭借各自优势占据部分细分市场的稳定格局。”
验尸报告:市场整合潮下的牺牲品
相信,在滴滴快的合并、Uber大力拓展中国出行市场后,打车APP的创业热潮已经在寒冬影响下褪去。那些创业公司,曾经踌躇满志的要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可最后,或是沦为成功者脚下的白骨,或是被迫转型、收购,下场凄凉。
1.打车:摇摇招车
摇摇招车是最早出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打车App产品,在2012年2月就已经上线。那时市场上仅有易到和摇摇,走也是Uber模式。辉煌时期的摇摇招车,在北京市场占据绝对优势,每天有五万司机同时在线服务,订单成功率85%。
随着滴滴、快的等产品的出现,以及政策对“黑车”的压制,摇摇也跟着改变策略,放弃商务租车市场转而进军出租车市场。但还是慢了一步
在滴滴打车接入各种地图、流量网站,快的与支付宝联动的时候,摇摇招车选择了保守的市场策略,错过了先发优势,其市场份额不断下滑。再加上和红杉的“对赌”协议,限制了每个月在市场上投入的资金额,显然这种先天的缺陷让其在烧钱大战中无力回天,最终退出市场,被迫转型做公交车WIFI。
对于摇摇招车的死,其联合创始人张涛曾表示,“产品真的就是你能跑起来就可以了,没坑就好。抢市场千万别犹豫,人家做的时候你没做,就被打压了。”
在烧钱大战中倒下的还有百米打车、大黄蜂打车(被收购后转世为一号专车)、嘟嘟叫车(转型去做保洁服务O2O平台-e家洁,这界跨的有点大)、打车小秘(网站已关闭)。
2.拼车:拼豆拼车
拼豆拼车是2012年上线的拼车APP,平台上会快速发布与匹配拼车信息,还有拼豆小区、拼豆生活等APP,拼车成为其他服务的入口,旨在以“懒人经济”打造社群。2013年,拼豆拼车在获得数百万元天使投资后,关闭了拼车APP,转型为“拼豆夜宵”。
现在滴滴与Uber都有拼车功能呢,拼豆不管怎么说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3.互联网大巴:考拉班车
考拉班车是一家O2O模式的定制商务用车服务提供商,成立于2015年3月。然而仅仅6个月后就被滴滴接手,其网站停止运营,业务并入滴滴巴士。
考拉班车成长已经很迅速了。6月~8月,是考拉班车的极速增长期,日订单到8月底达到5000单,且保持了平均周对周40%以上的订单增速。新开线1-2周后上座率可达70%的效率。截至8月底,考拉用户超过5w,考拉班车达到130条线,全部线路的平均上座率达到80%。
但是这样的成绩单并未让考拉班车受到资本的青睐,考拉班车的CEO张敏曾表示,“资本市场是影响他们最大的因素,简单说就是,公司宣告新一轮融资失败”,“我融不到一分钱”。
4.路况类:堵车么
堵车么是2012年8月发布的实时路况分享的APP,除了可以看到实时路况,分享当前位置,还能把手机当作对讲机,通过语音和朋友交流。
这个项目在2013年3月获得新浪微博基金数百万元的A轮投资,同月进行了最后一次APP更新,就没有然后了。(新浪的钱真好骗啊,现在随便拉出一个地图软件都可以实现实时路况的,像堵车么属性这么单一的产品怎么会不死)。
出行市场的创业还有未来吗?
2015年后国内的出行市场大局已定,能玩转的只有滴滴与不断追赶的Uber。近日,滴滴出行发布了2015年全年订单数字。
在过去一年,滴滴出行全平台(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约8亿)近两倍,是Uber全球6年累计完成订单数的1.4倍。2015年12月,滴滴平台总订单量突破2亿大关。这一数字超过了美国最大出行市场纽约全年的移动出行总订单量。
(滴滴出行:中国智能出行2015大数据报告)
在滴滴的报告中将智能出行定义为:“互联网+便捷交通”的具体表现,指依托互联网手段,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的出行方式,未来将随着出行平台产品的扩展,而扩展其外延。
滴滴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显然滴滴的野心是要囊获在线呼叫、预约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绝大部分细分领域,意图打造一个完整的出行生态体系。鉴于Uber还要照顾全球市场(不过Uber中国刚刚融了20亿美元,这是要开始跟滴滴掐架了的节奏),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滴滴在国内出行市场的领先地位还将持续下去。
(速途网公布的第三季度移动用车市场份额分布)
既然滴滴的地位,短时间无人撼动,是否意味着,国内出行领域的创新公司很难再出现?
(数据、图片来源:易观智库2015《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
在易观智库的2015《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市场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中国的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市场仍处于探索末期,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投资者开始积极关注该市场。易观智库分析预测,自2018年起,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新盈利模式将被挖掘,市场到达高速发展期。
(目前的行业格局,数据源自易观智库)
当前国内境外租车平台产业虽然看似是寡头格局,但是随着出境游的大热,用户认知程度的提高、中国护照免签国家增加、热门旅游国家入境政策便利化、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等多重利好,直接促进中国出境游市场升温,必将带动境外租车需求提升。而互联网企业对境外租车平台市场的高度关注也为该领域带来资本利好,资本的关注与进入,将助推市场积极发展。
易观智库预计:2015年,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131.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互联网境外租车平台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22.7亿元人民币,并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随着,国民出境游与自由行热度的不断上扬,未来基于境外目的地服务相关的出行市场,必定能成为新一轮的创业高地。
以下是出行领域已关闭的创业公司名单:
(来源:投资界;编选:网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