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生活>研报:平安证券:物业管理转型风起,社区O2O落地有声
研报:平安证券:物业管理转型风起,社区O2O落地有声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29日 11:11:47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物管行业转型升级在即,迎来资本化率和市场集中度提升。商业住宅开发&住房消费升级推动我国物业管理行业快速增长,规模超过3500亿元。我国物管行业格局分散,百强企业在管面积仅占全国总在管面积的10.6%。经营理念和技术创新滞后,管理方式粗放,服务意识差,人力成本快速上升都压制行业的盈利能力。近年来,以彩生活、绿城物业为代表的优秀企业积极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扩展,实现整合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和快速跨地域扩张,并通过专业化运作、社区O2O等增值服务探索多元收入来源。行业转型也吸引了资本关注,彩生活、中海物业等企业相继分拆上市,国内新三板上市的物业公司已超过10家。

  物业管理介入社区O2O,轻重结合,具备成本和本地化服务优势。移动云联网的普及推动本地生活服务类O2O市场快速增长,培育了用户的消费认知和习惯。目前社区O2O主流模式已经仍轻平台转向重投入,自建团队控制服务质量,阿里、京东、百度等云联网巨头大举投入,中海、万科、彩生活、绿城等物管企业也积极探索。我们认为物管行业本身通过重资产模式进驻社区,包括租赁办公服务场地,长期雇佣安保、保洁、维修和管理服务人员等,能够更低成本的对接社区用户和周边商业资源,提供更针对性、即时的服务,同时物业缴费、维修等物业服务可以作为黏住客户的最基础的O2O业务,为O2O平台带来便宜、稳定的流量资源。

  中奥到家:全国第三大独立物业管理公司,业绩增长强劲,旗下“爱到家”平台拓展社区O2O业务。中奥到家是一家独立物业管理公司,于2015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公司布及11个省份28个城市,总合约管理面积3370万平,涉及164项物业。2014年公司营收3.61亿元,净利润5600万元,过去三年的复合增长率分别35.3%和109%,定位中高端小区&采取包干制,成本管控和盈利能力强于同业。公司于2015年6月推出的社区O2O平台“爱到家”发展迅速,以生鲜为切入点,目前已覆盖杭州1111个小区,注册用户17.6万,其中64%为月活用户,日均5545份订单,管家服务对接O2O落地。平台模式计划向广州、佛山、南京、宁波、苏州、绍兴等城市复制,目标2016年5月达到百万级用户量。大股东之一嘉御基金由阿里巴巴前CEO卫哲先生创立,O2O团队成员多来自阿里巴巴、网易、新浪、美团等,与易居、房多多、1号店等企业长期战略合作。未来将继续扩展产品/服务品类,并购+管理输出提升“爱到家”平台渗透率。

  看好中奥到家(1538.HK),关注彩生活(1778.HK)。我们看好中奥到家主业内生&并购带来的强劲增长和社区O2O平台的扩张潜力,预测公司2015-17年EPS为0.08、0.13、0.17元,按照行业16年平均PE=13.5X估值给予一定溢价(16X),合理价格为2.38港币。此外建议关注彩生活。

  风险提示:成本管控不力,压低行业利润率水平;物业项目收购及整合不达预预期;物业企业社区O2O平台的推广效果不达预期。(来源:平安证券 文/徐问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关键词】 社区O2O物业转型徐问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