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时间回到2015年5月份,“到家O2O”最热闹的时候:雕爷创办的河狸家刚刚完成C轮近5000万美元融资;美团、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等巨头企业纷纷上线到家业务;你能想到的服务业——推拿、家政、美甲、美容、美发,一夜之间都能“到家”了。
传统服务企业纷纷被这场风暴席卷,包括SPA连锁品牌iSpa。与其他能在街边撞见的美容连锁比起来,定位高端人群的iSpa相对小众,店面几乎全开在五星级酒店。“国民老公”王思聪,以及创投圈的不少高管都是iSpa的顾客。
被称为“解放手艺人”的到家O2O浪潮,到底给真正的手艺人、传统服务业带来了什么?或许只有风暴中的一线从业者才有资格发言。日前,iSpa到家事业部运营总监赵鸣向亿邦动力网讲述了公司从决定启动到家O2O业务到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思考。
(图为iSpa店面)
以下为赵鸣自述,内容经亿邦动力网整理和删节:
2015年5月份,是美业O2O混战最厉害的时候,那时候的行业状态就是融资、融资,补贴、补贴。
我所在的iSpa也在这个时候闯进了到家O2O领域。坦白说,当时我们的出发点,一半是跟风,另外一点是基于创始人老张(iSpa董事长张志奇)的一个消费预判,他是华为工程师出身,学物理,对数据敏感,坚信中国消费会升级,中产阶级会成长起来,服务业会成长起来,这个市场从长远看前景广大。
当然,市场上同类型的上门O2O也验证了需求的存在,老张也针对到店会员小范围调研了一圈,发现大家是愿意尝试上门服务的,于是启动了这个项目。
我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吸引新用户,或者说吸引“别人家的用户”,即面向存量市场寻求用户转化。目前我们设定的考核目标主要有两个:用户传播率和客户留存率。
要让一个从来没有做SPA习惯的人转化成我们的用户,成本会很高,而把已经有SPA消费习惯的、“别人家的用户”转化成我们的用户,是可以想象的。我们做过市场调研,北京从事SPA行业的美容师有接近6万人,对应北京至少有200万人有SPA消费习惯。(亿邦动力网查看iSpa股权转让书了解到,其在2015年的会员数量为4999名)。
近一年时间里,我们做了什么?
一是到家业务从无到有,二是组建运营团队,目前我们团队是以到家事业部的形式存在,除去美容师,目前团队一共有30人左右。
产品形态上,去年9月份正式上线了独立的“iSpa”App,这个App是交给第三方服务商开发的,但近期准备考虑组建自己的开发团队,而且马上会改版。
渠道布局上,目前我们入驻的平台主要包括大众点评、Yhouse等,58到家之前也有合作,后来因为用户属性不太搭,取消了合作。目前最主要的合作平台还是大众点评(包括到店和到家)。
坦白说,相比到家,大众点评到店的效果更好。到家用户的留存率很低,基本上都是冲着优惠来的,用过一次就跑了。
我们的客单价明显高出同行,所以跟大众点评本身的用户重合度不大,但他们的用户是可以转化成我们的用户。不过现在来看,转化率并不高。
(图:iSpa到家美容模式收入情况)
到家和到店相比,到底差异在哪里?
与到店服务相比,到家服务的顾客群体、服务要求、消费模式、收费水平、服务氛围都有不同。
1、顾客群体不同。到店的用户,大多数是做生意的人群,企业高管居多;而到家服务的用户,会出现一些白领或者部门总监级别人群,或者全职太太,中等收入水平。
2、对服务要求更高。例如,美容师迟到了,很容易被用户投诉。所以我们在这块服务业很小心,迟到的美容师会被罚款,并对顾客进行五折优惠甚至免单。若用户评价不到五分,会给用户打回访电话。
3、不强迫办卡。大家都知道,美容、美发都是特别依赖推销办卡的行业,iSpa一直坚持不打扰客人,尤其到家业务,我们是严格禁止美容师推销业务的。
在传统的美容SPA行业,虽然有10%~20%的顾客是能接受办卡的,但还有更大部分人是不情愿甚至抵触办卡的。我们也希望通过到家业务来改变这种情况,不强调办卡,不希望通过会员卡来维持现金
4、消费更便宜。我们到家服务消费人均在400左右,这也算是我们的一个大胆尝试,到家服务是否会与到店服务争抢客流,我们保留这个担忧,但它同时也会到来顾客增量,所以到底是利是弊,需要尝试足够的时间,才能形成结论。
5、服务氛围不同。到店服务,我们的一切服务环境都是准备好的,而到家服务,每个顾客家里的条件都不一样,需要我们做特别的准备,比如有的重点客户,我们会送一张折叠床。再比如一个细节,冬天的时候,我们的店里本身有暖气,美容师在店里服务,手一直是暖和的,而如果到家服务,美容师需要外出、搭地铁,进屋时双手是冰的,不适合提供理疗服务,那怎么办呢?我们当时为此就做了类似如何确保舒适温度的微创新方案,解决到家用户体验上的问题。
除了硬件设施,最重要的还有顾客、美容师的心理状态。美容师要到顾客家里做贴身服务,这种情况会自带尴尬,顾客本身也会有一定的抗拒性。美容师也有心理障碍:很多美容师平时在店里其实很少说话,而到了顾客家里,如果还是话很少,不会交流,就会很尴尬,所以服务气氛的拿捏是我们培训美容师很重要的一个点。
我们自信什么?纠结什么?
先说说我们的优势:iSpa是中国境内唯一获得五大国际酒店品牌进驻许可的专业spa品牌,截止今年我们已经在近30个五星级酒店入驻,我们能够获取酒店信任的原因在于,我们按照酒店标准甚至高于酒店标准来要求自己,十年时间证明了,我们擅长做好这件事;其次就是我们的传播方式,我经常跟老张开玩笑说我们其实是一家善于使用龟息大法的公司,在之前几乎见不到任何品牌传播,因为老张信奉一句话:极度满意的客人是我们最好的宣传大师。所以,没有理由不把客人服务满意,我想我们自信也就是源于此。
(图为iSpa独立应用,分为到店和到家两种服务)
但与很多纯互联网平台竞争的时候,我们也有纠结,比如,要不要融资、要不要补贴。
去年到家O2O竞争最激烈的时候,北京、上海有很多平台进行低价竞争,甚至有一元体验上门按摩的。我们也纠结过,到底要不要补贴,但最后没有加入。老张自制力很强,而且我们的项目没有引进风投,全部用自己的钱,即便马上要新三板上市了,对于融资的使用方向我们仍然是极其慎重的,不做无谓的消耗和浮于表面的贪大求全。
与河狸家、美道家等互联网平台相比,我们的驱动力是截然不同的。他们的驱动力是资本,而我们的驱动力则是我们想把SPA这件事情做好,前几天我们刚拿了中国酒店星光奖最佳SPA供应商大奖,这在业内是很权威的一个奖项,我们很在意我们做SPA做得怎么样,客户怎么看待我们,我们如何做到更好。这可能是和别的做类似事情的公司本质上的区别吧。
所以我们最终的决策依据是,对消费者的感知和洞察,而不是同行和资本。关心同行、资本,很容易迷失,只有关注用户,才有走下去的力量。
最后,我们头疼什么?
让我们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品牌传播。SPA是一个传播度很低的服务行业,所以用户之间的扩散是很慢的,很难像滴滴打车一样形成爆发式增长。很多的服务比如餐饮,可以在朋友圈晒,但很少有人会晒SPA,我们也问过顾客,顾客说不知道晒什么,难道晒一张床吗?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App外包,不少用户吐槽我们的App很难用。我们的App以前是外包给第三方开发商的,但是……嗯,之前看过一篇“互联网创业的50个陷阱”,其中有一个就是外包App。所以你懂的,接下来我们会考虑自建团队。(来源:亿邦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