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经社讯)2025年,中国外卖市场迎来了一场史诗级对决:美团、京东、饿了么三大巨头围绕骑手权益、商家资源、用户补贴展开全方位博弈,行业格局与商业模式被彻底改写(详见 #网经社 专题:https://www.100ec.cn/zt/yswm/ )。这场战争不仅是资本与流量的较量,更是互联网平台经济从“野蛮生长”向“可持续生态”转型的缩影。
出品|网经社
撰写|DeepSeek
配图|网经社图库
一、外卖大战的背景与导火索:从“双雄争霸”到“三国杀”
行业格局的演变
外卖市场自2010年美团创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洗牌。美团通过团购业务切入,逐步扩展至外卖、酒店、旅游等领域,形成以“高频带低频”的生态闭环。饿了么则凭借校园市场起家,通过技术优化(如Napos系统)和资本助力(腾讯、阿里投资)成为行业双寡头之一。然而,2025年京东的强势入局打破了这一平衡。京东依托即时零售基础设施(达达秒送)和供应链优势,以“品质外卖+低佣金”策略切入市场,直接挑战美团的核心业务。
京东入局的底层逻辑
京东外卖业务并非突兀之举,其布局可追溯至2015年“京东到家”的上线。通过整合达达集团(2023年底活跃骑手超120万),京东在即时配送领域积累深厚。2024年,京东将“小时达”与“京东到家”合并为“秒送”频道,并上线咖啡奶茶等餐饮配送,正式试水外卖市场。2025年2月,京东宣布启动“品质堂食餐厅”招募计划,推出全年免佣金政策,标志着其外卖业务的全面启动。
事件时间线与关键节点
1. 京东高调入局(2025年2月-3月)
2月11日:京东外卖正式上线,宣布“全年免佣金”政策吸引商家入驻,并推出“品质堂食”定位,聚焦中高端餐饮品牌。
2月19日:京东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兼职骑手提供意外险,成为首个覆盖骑手社保的平台,直接挑战美团和饿了么的用工模式。
3月20日:京东与超1万名全职骑手签署劳动合同,承担全部社保成本,骑手收入不受影响。刘强东公开呼吁行业提升骑手权益,引发社会共鸣。
3月24日:京东外卖日订单量突破100万单,45万家餐厅覆盖142城,依托“0佣金”政策吸引大量连锁品牌。
2. 美团防御反击(2025年4月5月)
4月15日:美团升级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将配送时效压缩至30分钟,覆盖3C数码、生鲜等高客单价商品,日均订单突破1800万单。
4月21日:京东指控美团对骑手实施“二选一”限制,导致订单延误,宣布“超时20分钟免单”政策。美团否认并反指京东配送时限过短、罚款过重。
5月6日:美团推出骑手权益保障计划,试点取消超时扣款,改为正向激励积分制,并投入140亿元改善骑手装备。
3. 饿了么的生态突围(2025年4月5月)
4月30日:饿了么启动“饿补超百亿”补贴活动,联合淘宝“闪购”升级即时零售,打通天猫商家库存,实现“品牌商品小时达”。
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约谈三大平台,要求停止“二选一”等不正当竞争,规范骑手权益与商家佣金。
二、竞争过程:从价格战到生态战
骑手争夺战:五险一金与“二选一”争议
京东策略:2025年2月,京东宣布为全职骑手缴纳五险一金,并承担全部成本(包括个人部分),兼职骑手则提供意外险和健康医疗险。这一举措直击外卖行业痛点——骑手社保缺失问题,同时以“每单收入高1-2元”吸引骑手加入。
美团反击:美团随后宣布为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但仅补贴50%的养老保险。双方围绕“二选一”展开口水战,京东指责美团强迫骑手“二选一”,美团则否认并反诉京东配送超时问题。
市场反应:骑手端,京东的单价优势吸引部分骑手加入,但订单密度不足导致实际收入与美团相差不大;商家端,京东的免佣金政策吸引中小商家入驻,但头部商家仍依赖美团的流量优势。
商家资源争夺:免佣金与流量博弈
京东战术:通过“品质堂食餐厅”招募计划,京东聚焦中高端商家,以“0佣金”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京东利用供应链优势,为商家提供商品支持(如沃尔玛、连锁餐饮品牌)。
美团应对:美团通过“神会员”体系绑定商家与用户,并推出“品牌卫星店”计划,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此外,美团利用其700万骑手和千万级商家资源,通过“高频带低频”策略(外卖引流至酒店、旅游等业务)实现生态协同。
饿了么角色:饿了么在部分城市加大补贴力度,试图以价格优势争夺市场份额,但受制于商家资源不足,难以与美团、京东正面抗衡。
用户补贴与市场渗透:百亿补贴与超时免单
京东攻势:京东外卖上线40天日订单破百万,6天内将骑手招聘目标从5万提升至10万。为快速获取用户,京东推出“超时免单”政策(超时20分钟以上订单全免),并联合达达秒送提升配送效率。
饿了么反击:饿了么宣布“超百亿补贴”,通过大额红包(如10元以上红包)和“1元购”活动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同时,饿了么依托阿里系资源(如支付宝、淘宝),通过“小时达”升级为“闪购”,拓展即时零售场景。
美团策略:美团通过“美团直播助手”等工具加码直播电商,并推出“秒提”服务(如外卖订单与到店团购联动),提升用户粘性。
三、战略分析:差异化竞争与生态协同
美团:生态协同与规模效应
核心优势:美团依托700万骑手和千万级商家资源,构建了覆盖餐饮、酒店、旅游、生鲜等200多个品类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其“高频带低频”策略(如外卖引流至酒店预订)实现了生态协同,降低了获客成本。
战略调整:面对京东的挑战,美团推出“美团闪购”即时零售品牌,复用外卖配送网络,拓展高客单价品类(如数码家电)。此外,美团通过“防疲劳机制”和骑手社保政策,试图平衡用户体验与骑手权益。
京东:品质化与供应链驱动
核心优势:京东外卖定位“品质外卖”,聚焦中高端餐厅,通过“最快9分钟送达”强化时效性。其供应链优势(如沃尔玛、连锁餐饮品牌合作)和即时配送能力(达达秒送)构成了差异化竞争力。
战略布局:京东将外卖业务与“秒送”频道深度融合,形成“外卖+即时零售”的消费闭环。例如,用户在点外卖后,可顺手购买日用品或生鲜,由达达秒送半小时内送达。这一模式提升了用户粘性和客单价。
饿了么:价格战与阿里生态联动
核心优势:饿了么依托阿里系资源(如支付宝、淘宝),通过大额补贴和“1元购”活动吸引价格敏感型用户。其“蜂鸟”即时配送平台拥有300万注册骑手,覆盖全国670个城市。
战略挑战:饿了么在商家资源和用户粘性上弱于美团和京东,导致其市场份额被挤压。为破局,饿了么试点骑手社保缴纳,并推出“充电宝”服务等增值业务,但效果尚未显现。
四、市场影响:行业震荡与监管介入
骑手权益保障的推进
政策影响:京东率先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推动行业规范。美团随后跟进,但仅补贴50%养老保险,骑手超时扣款、社保缺失等问题仍存。监管部门多次约谈平台,要求平衡骑手、商家、用户权益。
行业变化:骑手端,社保政策提升了职业吸引力,但部分骑手因订单密度不足选择兼职;商家端,京东的免佣金政策吸引中小商家入驻,但头部商家仍依赖美团的流量优势。
商家经营压力的分化
平台佣金率差异:美团佣金率稳定在6%-8%,京东则推出“0佣金”政策。这一差异导致商家选择分化:中小商家加速流入京东,但订单密度不足制约其发展;头部商家则通过多平台运营降低风险。
监管压力: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平台,指出商家资质审核不严、虚假宣传等问题。例如,京东外卖部分商家因“纯外卖店”虚假堂食图片被曝光,引发信任危机。
消费者体验与食品安全的博弈
用户痛点:消费者最关注价格优惠、配送时效和食品安全。然而,平台间的价格战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如超时配送),虚假宣传和食品安全问题则侵蚀公众信任。
监管行动:海南澄迈县、山东滨州等地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平台,要求加强商家资质审核和食品安全管理。例如,要求平台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并对违规商家下架处理。
五、未来趋势:从竞争到共生,从价格战到技术战
竞争格局的演变
双巨头格局:京东的入局将加速外卖市场整合,中小平台可能被淘汰,形成“美团+京东”双巨头格局。饿了么因商家资源不足和用户粘性较弱,可能被边缘化或整合至阿里生态。
差异化定位:美团将继续深耕生态协同,通过“高频带低频”拓展至更多本地生活场景;京东则聚焦品质化和供应链优势,打造“外卖+即时零售”的闭环;饿了么可能转型为阿里生态的配送基础设施。
盈利模式的创新
美团:通过直播电商(如“美团直播助手”)和“秒提”服务,拓展高毛利业务;
京东:利用供应链优势,通过“外卖+即时零售”提升客单价;
饿了么:依托阿里生态,通过增值服务(如“充电宝”租赁)实现变现。
外卖行业净利润率:当前外卖行业净利润率普遍低于3%(美团约2.8%,京东目标净利润率不超过5%)。为提升盈利能力,平台需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技术与政策的驱动
技术升级:AI调度系统、无人配送等技术应用将成为竞争新焦点。例如,美团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骑手路径,京东则利用达达秒送的无人配送车降低人力成本。
政策规范:政府可能出台更严格的监管政策,要求平台平衡骑手、商家、用户权益。例如,强制缴纳社保、限制佣金率、加强食品安全审核等。
六、深度分析:外卖大战的本质与行业未来
商业博弈的本质
外卖大战的本质是互联网巨头对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争夺。美团通过生态协同巩固壁垒,京东依托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切入,饿了么则试图通过价格战和阿里生态联动破局。这场战争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涉及用户数据、商家资源、配送网络等核心资产。
行业痛点与破局方向
外卖行业长期面临骑手权益保障不足、商家经营压力大、消费者信任缺失等问题。未来,平台需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平衡,例如:
骑手端:完善社保政策,优化配送算法,减少超时扣款;
商家端:降低佣金率,提供数字化工具(如美团的“餐厅管理系统”);
消费者端:加强食品安全审核,提升配送时效,优化售后服务。
全球视野与本土创新
对比全球外卖市场(如Uber Eats、DoorDash),中国外卖行业在规模、效率、技术上领先,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监管压力。未来,中国平台需在全球化布局(如美团在沙特推出Keeta)和本土创新(如京东的“品质外卖”)间找到平衡点。
七、结论:外卖大战的启示与展望
美团、京东、饿了么的外卖大战,是中国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缩影。这场战争不仅重塑了行业格局,更推动了骑手权益保障、商家数字化经营、消费者体验升级等社会议题的进展。
未来,外卖平台需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战争的最终受益者将是他们——更优质的服务、更合理的价格、更安全的食品。而对于行业而言,外卖大战的落幕,或许正是本地生活服务市场新篇章的开始。
【小贴士】
网经社数字生活台(DL.100EC.CN)是专业数字生活门户,重点关注餐饮外卖、旅游出行、婚恋交友、互联网房产、互联网招聘、互联网家装等;有资讯、数据、研究、权益等内容,提供媒体发布、报告榜单、融资、会员、供应链金融、售后顾问等服务,是数字生活从业者、媒体、投资者、用户的首选平台。(如果您是业内人士,欢迎合作咨询加分析师微信:clt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