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00EC>数字研究>研报:国盛证券:区块链标准委即将成立 推动行业应用持续落地
研报:国盛证券:区块链标准委即将成立 推动行业应用持续落地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 09:54:18

(网经社讯)事件: 11 月20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告,国家标准委新建一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等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工作。监管部门持续推进规范,有序推动行业应用落地。

区块链标准委即将成立,监管规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11 月20 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网公告,国家标准委新建一批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等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工作。具体来看,围绕区块链技术、共享经济、婴童用品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领域,国家标准委加快推动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工作,启动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等一批技术委员会筹建工作,目前正有序推进中。继10 月2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工信部官网回复将以三大举措积极推动区块链健康有序发展, 国家标准委在技术标准层面对区块链监管规范和行业应用有针对进一步推出监管政策,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建议积极关注金融、民生和政务三大场景应用,以及区块链与AIoT 结合解决场景落地痛点的应用方向。区块链在金融、民生和政务三大场景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但区块链解决不了全部问题,这还需要结合AIoT 等技术,解决实际场景中痛点和落地难题。例如,在金融场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银行风控难、部门监管难等问题;在民生场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保障生产要素在区块链内有序高效流动;在政务场景,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好的政务服务体验。随着联盟链的快速普及,区块链在三大场景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促进区块链技术研发的进步。以供应链金融为例,以区块链为基础平台,结合物联网、AIoT 等技术解决贸易全流程可信,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今年7 月,银保监会向各大银行、保险公司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区块链与AIoT 等技术结合,线上线下联动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近日,易见股份发布了“可信数据池”和“可信仓库”两款基于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新产品,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应用落地。可信数据池针对企业对数据安全可控的需求痛点,而可信仓库则解决了贸易数据和实体货物真实绑定的难题。在供应链领域,以易见股份、腾讯为代表的行业公司,积极探索区块链与物联网、AI 和5G 等技术融合,解决供应链行业两大核心痛点,推动供应链金融加速“上链”。

推荐主线:标的方面,我们继续推荐以下三条主线上的区块链服务标的:

1、 金融服务。(1)供应链金融:易见股份、四方精创、海联金汇;(2)金融安全、区块链资产硬件存储:卫士通、格尔软件、飞天诚信;

2、 民生服务。(1)电子发票、支付:东港股份、广电运通;(2)电子认证:数字认证;(3)版权服务:安妮股份。

3、 政务场景:华宇软件。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区块链基础设施开发不达预期。(来源:国盛证券 文/宋嘉吉 任鹤义 编选:网经社)

浙江网经社信息科技公司拥有17年历史,作为中国领先的数字经济新媒体、服务商,提供“媒体+智库”、“会员+孵化”服务;(1)面向电商平台、头部服务商等PR条线提供媒体传播服务;(2)面向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培训机构、电商平台等提供智库服务;(3)面向各类电商渠道方、品牌方、商家、供应链公司等提供“千电万商”生态圈服务;(4)面向各类初创公司提供创业孵化器服务。

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DATA.100EC.CN,免费注册体验全库)基于电商行业17年沉淀,包含100+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数据,150+独角兽、200+千里马公司数据,4000+起投融资数据以及10万+互联网APP数据,全面覆盖“头部+腰部+长尾”电商,旨在通过数据可视化形式帮助了解电商行业,挖掘行业市场潜力,助力企业决策,做电商人研究、决策的“好参谋”。

【投诉曝光】 更多>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网经社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网经社;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NEWS@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平台名称
        平台回复率
        回复时效性
        用户满意度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