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此前《从美团和大众点评合体,看投资机构的宫心计》一文中,接近双方投资的人士已经透露,腾讯会在此轮战略合作中,加大押注的筹码。如今,这笔投资有了最新的进展。
援引《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美团和大众点评正进行新一轮融资。作为该轮融资的一部分,腾讯接近与美团网、大众点评网达成一项交易,向后者投资10亿美元。
作为大众点评的后期投资者,腾讯一直在寻求对点评更大空间的话语权,亦积极推动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而腾讯不断加码,给了大众点评早期投资机构退出的机会。这也毫无意外地预示着,大众点评在“新美大”的格局下,必然处于劣势。同样不占上风的阿里巴巴,也将加速出局。
破局
这场资本局中局,腾讯是破局的积极拥趸。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称,美团和大众点评的合并,并没有事先知会阿里巴巴。不过,从商业逻辑判断上来说,这并不太可能,或许只是侧面说明阿里巴巴是这场资本合并的被动方。
事实上,阿里巴巴和美团之间的种种间隙已经不是新闻。这也是为何阿里巴巴在投资美团后,又陆续投资布局了新的本地生活服务入口,无论是投资还是自营。
转折点发生在今年的6月23日。阿里巴巴集团与蚂蚁金融服务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将合资成立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公司。合资公司被命名为“口碑”,也意味着4年前停止运营的口碑网重新启动了。
为了进一步显示在口碑上的雄心壮志,阿里巴巴甚至让集团2号人物蔡崇信来担任口碑网的董事长。种种迹象表明,阿里巴巴是要在本地生活领域重新树立一个可靠的入口,并且这个战略级的入口会投入很重的资源。
对弈之下,僵局难破。而此时的腾讯已经在投资滴滴、大众点评、京东、58同城、易车网中渐渐意识到,实物类O2O和服务类O2O才是共同构建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类O2O的核心。对于有着连接能力,但缺乏线下庞杂的商户供应链资源的腾讯来说,资本撬动是最好的效率整合。
今年上半年,大众点评第6轮融资里,腾讯再次领投,淡马锡控股、万达集团和复星集团跟投。这轮投资总额8.5亿美元,大众点评的估值达到40亿美元。
短短的一年时间,腾讯对大众点评两次出手。第一次是战略投资,4亿美金获得大众点评20%的股份,以及未来有权增持股份的条款。第二次是领投,腾讯带了一帮新的战略资本进入,帮助大众点评完善资金和生态圈的布局。
但是,真正能让大众点评完善生态布局,实现资源互补整合的最佳标的非美团莫属。在美团和阿里存在间隙,阿里又自立门户后,腾讯加大了破局的速度,与红杉资本,以及双方早期投资机构一道,共同推动了美团和大众点评的联姻。
出局
破局之后,自然会有出局者。这里,出局并非被踢开,更多的是利益重新判定。
在这场资本局中,出局的并非只有双方早期的投资机构(PE),特别是大众点评的投资方。此外,阿里巴巴也是腾讯破局之后,加速“出局”的另一方。
大众点评从2003年成立至今,已经融资6轮,加上最新这轮融资的话,将是7轮。7轮融资,对于一个未上市也为死掉的公司来说,绝对是个magic。近年来,互联网公司里,融资过7轮没有上市但已经破败不堪的,只剩下凡客。
当然,对于投资机构来说,7轮融资横跨10年的时间,也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在众多的PE基金里,每一笔募资的基金都有固定的期限。一般来说,一只私募美元基金不会超过10年的时间。这个也很好理解,对于LP(有限合伙人)来说,他们也要讲究投资回报周期的。
简单梳理下大众点评早期融资。2006年获得红杉资本第一笔100万美金投资。2007年,谷歌资本投资400万美元的第二笔投资。2011年,红杉资本、启明创投、光速资本等投资1亿美元。2012年,今日资本、红杉资本和其他资本方投资6400万美元。
即便是极端情况下,红杉资本从2006年募资的一笔新基金正好投资到大众点评项目上,到2015年的今天,这只投资基金也到了收网的时候了。更何况,其他PE投资大众点评的项目里,并非都是恰好刚刚成立的新基金。
因此,腾讯的注资让早期的投资者能够得以成功退出。另一方面,让后续的投资者吃了定心丸。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今日资本是大众点评的第4轮融资的领投方,也是积极促和腾讯注资的媒婆。无独有偶,今日资本也是京东的早期投资者。
那么,随着股份被稀释,大众点评的管理团队的话语权也会被减弱。在合并之前,对照双方估值,美团的估值为70亿美金,大众点评估值为40亿美金,本身后者就占合并的下风。腾讯不断增加持股比例,让大众点评管理团队的股份相应有所下降。这仿佛也迎合了市场上唱衰点评的声音。
不过,如此规模的资本大联姻,在各自利益判定后,企业的管理方都会遵守谈判的契约,服务完约束期的各自工作,做好业务整合和团队维稳工作。
腾讯不断加码还让美团的投资方阿里巴巴变得更为尴尬。
在腾讯投资的两轮中,至少获得大众点评25%~30%的股份。此次追加10以美元投资,将进一步稀释大众点评的股份,从而进一步提高在“新美大”上的股份。而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只持有美团10%的股份。按照“新美大”合并后5:5换股方式的话,阿里巴巴股权进一步稀释,远远落后于腾讯,从战略投资者的地位变成了单纯的财务投资了。
这和阿里巴巴近期自立门户的战术动作相符。重启口碑,投资苏宁,控股银泰等等这些都预示着阿里巴巴要在本地生活服务类平台上自己大干一场。
对局
新的博弈悄然开始。
这轮资本对弈之后,腾讯成为了“新美大”的最大赢家。除了投入资金外,腾讯势必还会投入更多的资源,最直接的包括微信、手Q、甚至是搜搜地图等触及消费者生活服务场景的产品。
腾讯自身也通过“新美大”建立了自己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护城河,与其投资的58同城、滴滴快的、易车、京东一同共同打通了消费者的衣食住行。
没有废掉一兵一卒,就成功地攻城拔寨。这在BAT向线下延伸的过程中表现的尤为明显。过去,BAT适应了互联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实现了轻资产下的快速切入。今天,BAT在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和资金后,完成了资本撬动市场的转型。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巴巴在移动互联网阶段,大抵如此。
百度在第三季度财报中,不断强调O2O战略的同时,推出了本地生活服务在线营销解决方案:看似整合手机百度、百度地图、百度糯米在内的综合应用和服务,实为更好地聚合流量,更为精准地连接人与服务。其中糯米正是百度为延伸线下,抵达生活消费场景做出的投资布局。
将资本推向巅峰的是去哪儿和携程的联姻。百度一跃成为携程的大股东,拿下了在线旅行市场的重要入口。
至于阿里巴巴,在投资美团失意后,重心转向了自营。比如支付宝的生活场景附加,口碑网的重启,两者相得益彰,相互补位。这一局面不过可能不会太久,在口碑投入更多资源后,支付宝未来会迎来减负。目前支付宝APP承载的应用太多,既有阿里巴巴集团的需求,也有用户的需求,在泛金融服务和业务拓展上如何平衡将是个新考题。
然而,我们不能忽略阿里巴巴在资本上的投入。全面控股银泰,成为苏宁第二大股东,以及双11启动“万店同庆”,这些典型O2O的布局是阿里巴巴并未放弃资本和资源撬动的杆杠。
在一轮资本局结束后,新的资本局又将产生。商业是利益局,利益相关者竟在其中。(来源:新浪专栏 文/sho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