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
被网民称作“世纪最大光棍节”的2011年11月11日来临,国内1.8亿适龄未婚青年在这一天品味酸甜苦辣。
如何“摆脱光棍身份”成为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然而在现实婚恋之难背景下,又催生出如何“获得真爱”的焦虑。专家提醒,告别单身、寻觅真爱没有过多捷径可走,唯有坚守正确的婚恋观、基本的情感原则才是出路。
世纪光棍节:
几家欢乐几家愁
“2011年11月11日,百年一遇的世纪光棍节。”
“当6根孤零零的小竖棍靠在了一起,‘孤单’一下子被放大了6倍。”
在各大网站和论坛上,“光棍节”已经成为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仅腾讯相关微博就超过了5000万条。
一个上世纪90年代自大学校园兴起的文艺活动,在1.8亿适龄未婚青年的关注下,已成为近年来最受热捧的全国性大型节日之一,而今年“六一齐聚”的特殊性,更是触动了众多单身族的敏感神经。
“光棍节的意义就是要告别单身”。11日全国各地各种形式的“相亲”“联谊”活动火爆进行,甚至一些城市十分“配合”地推出“史上最大相亲会”,连被视为最不用为谈恋爱发愁的高校也纷纷推出类似活动。
“谁能hold住浙大男生?大型校际联谊报名中”。在浙江大学的玉泉校区,这条红色横幅在众多招聘宣讲会海报中格外显眼,走过的学生大都会停下来看几眼,不时有人拿起手机记下报名方式。
“谁不想谈恋爱呢,可在这个男女比例为7:1的校区,每天泡在没有女生的实验室的我怎么谈恋爱呢?”一位打算参加活动的浙大机械系应届硕士毕业生说,他手上已有几家大公司的“offer”,唯独没有女生向他抛来“橄榄枝”。
不过,在部分单身青年为相亲忙得不可开交时,有些“未嫁族”却在一旁狂欢庆祝。
“史上最大的光棍节?正合我意,作为28岁的大龄女青年,要将光棍节进行到底。”在杭州一家大型美容连锁公司工作的刘星星还没有谈恋爱结婚的打算,为了纪念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她将和单身同事一起去“K歌”。
和刘星星一样,很多“剩男剩女”借着节日宣告自己乐意单身。在新浪微博中,数十万网民参与了微话题“不谈恋爱的理由”的讨论,记者抽样发现,近1/4网友的理由是“自由挺好”和“一个人过也不错”。
恋爱之难
折射现实之痛
针对日趋增多的单身族,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陈亚亚近日提出“中国第四次单身浪潮已经来临”一说,称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女性,正在主动选择单身,引起广泛讨论。
“不想谈恋爱是假的,对婚姻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但年轻人的确遇到了很多恋爱问题。”婚恋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姜乾金说。
国内最大的婚恋网站之一中国红娘网(hongniang.com)11日发布了《2011世纪光棍节婚恋微调查》。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人婚恋有三“难”:交友圈太窄、经济条件成择偶最主要标准和第三者插足。
“后两个因素令我们惊讶,在前些年的调查中,恋爱难的一般原因都是忙于工作或性格不合。”中国红娘网总经理罗仙林说。
这份报告显示,年轻人选择恋爱对象考虑“经济状况与家庭背景”占首位,为42.6%,而选择“人品修养”的人数仅为 25.7%;在导致分手的原因中,近1/4人表示“由于小三插足”。
“这份报告比较真实地折射出现代人婚恋的困境,但这样的结果又令人深思,这种倾向与社会的期待背道而驰。”姜乾金说。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姻家庭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严山还发现,处于婚姻适龄范围的80后,由于大多是独子,在较为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对恋爱和自我的认识有很多误区。
“很多人从小被家长捧为‘公主’‘王子’,性格上比较自我,不懂得付出和妥协,而且成长环境中又受很多爱情肥皂剧的影响,对另一半经常以‘完美’的尺子来衡量,这样同类型的人相处就会矛盾重重。”严山说,很多人因为这一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恋爱失败。
专家:
正确的婚恋观才是告别单身的法宝
如何在大龄之前找到意中人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焦虑,市场上各种教人谈恋爱的书由此大受追捧。
“失败好多次了,深受打击,我得回去研究下恋爱技巧。”杭州一位26岁的白领光棍节前夕在书店扫荡了近10本相关的书,引起别人的好奇。
“但其实,恋爱技巧并不是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学习,最主要的是婚恋观正不正确。”严山说。
严山认为,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思想的转变,姐弟恋等婚恋形式慢慢被人接受,但是作为爱情的底线,一些最基本的道德约束并没有变。
“过分贪财、插足别人家庭和一夜情等等,有这些倾向的人很难获得长久幸福的感情。”严山说,“真正的开放”是理性认识感情的内涵,而不是滥情。
姜乾金认为,中国年轻人的婚恋观由前些年的“唯爱情”“理想化”逐渐转变成“唯物质”“理性化”的状态,值得引起注意。
“以前很多人唯爱情至上,视金钱为粪土,但现在有部分人的观念是爱情虽可贵,房子价更高,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姜乾金说,看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对方的家庭背景并没有错,相反是年轻人回归理性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现在一些年轻人现实过了头,造成了婚恋的扭曲。
“其实获得真爱的基本条件一直以来没有变,比如同甘共苦、忠诚、无私付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坚守。”姜乾金说。(《鹤城晚报》)